“此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是真的嗎?◎出家的形象本身就能使人產生離欲、離苦的作用,何況再用佛法化導,其功德豈能與用勞力生產來求取生活所需的方式同日而語。(is it true)
“此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是真的嗎?
文:聖嚴法師
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問題。了道是了什麼道?為什麼要披毛戴角還?
上焉者,有人道、天道、聲聞道、菩薩道與佛道;下焉者有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
因為高下不等,不得籠統地說‘了道’二字即可。當然,通常說的了道,是指出生死、離三界,這又分成易行道和難行道。
如果是易行道,任何人只要發願求生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就能橫出三界。難行道是經過三大阿僧只劫的難行能行、難捨能捨、難忍能忍的菩薩道,方能成佛。歷第一大阿僧只劫滿,才能出離三界,這是一般菩薩成佛的通途。我們沒有發現初發心菩薩,對於修行的前途,產生懷疑的記載,只要信心堅固,願心正確,終極的目標不變,就不必畏懼下墮,更不必畏懼披毛戴角的生死現象。
諸佛菩薩在修行過程中,往往是適應眾生需要而示現不同的身分和形象,所以,在《本生譚》中,記載釋迦世尊在因地時,曾為種種的動物,已度種種動物中眾生;中國禪宗史上的南泉普願禪師,也說死後到山下村莊里做水牯牛。
因此,做為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只知當下努力修行,至於是否能夠出離三界,應該是採取只顧耕耘,不問收穫的態度。
畏懼披毛戴角還的人,他是不敢修行的。鼓吹此生不了道,就要披毛戴角還的人,一定不是正信的佛教徒,更不能體認到大乘佛法的襟懷。這種觀念阻止許多人出家修行,也使許多已經出家的人感到沮喪和失望,更使得許多出家人變成自私自利,急於自了,不能夠產生利益眾生、淨化社會的願望,所以,佛教被人指為消極、逃避、悲觀。最初這種‘此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的觀念,本不出於佛教,乃是出於破壞三寶的陰謀。
因為即使在佛世,也沒有要求所有的出家僧眾必須即身成就,因此,正常的佛道,是不戀生死,也不畏生死的。
前面所說有心破壞佛教的齋教徒們,自己不出家,故說道降火宅,而不降僧中,出家修道也不得道,既不得道而受信施,當然要變做牛馬來還債了。
其實出家僧尼的生活,多較常人清苦,照顧信徒,服務寺廟,而取得微分的生活所需,還要他們來生變成牛馬抵償嗎?
除了站在敵視僧尼的立場之外,對此說法,實在找不出更好的理論根據。
故也可說,這跟‘地獄門前僧道多’的流言,同樣的惡毒!
事實上,佛在世時,制定比丘托鉢,稱為‘化緣’,以托鉢的形象,與在家的信眾接觸,並為他們祝願,就是代佛宣化,就是報答信施。
◎出家的形象本身就能使人產生離欲、離苦的作用,何況再用佛法化導,其功德豈能與用勞力生產來求取生活所需的方式同日而語。
以宗教的立場而言,縱然出家人住於寺院而不與世俗接觸,也未能即身成就,只要每日課誦不斷,為社會、國家、人類、世界眾生的幸福祝願,已經功德無量。所以在《出家功德經》里說,一天出家也有無限的功德,何況是發了終生出家的宏願之人,因此,出家修行是多生多劫的事,不是臨渴掘井式的急就行為,沒有必要在一生之中急求自了。
如果此生不了生死,尚有兩條路可走:一是以彌陀的本誓願力,求生西方;一是以自己的願力,累劫修行。只要信心堅固,願力不退,就可保證在修行的道上,一路前進,縱然由於初發心的緣故,有時會信心不足、願心無力、修行不得要領,只要發願修行,嚮往出離,出家也比在家牽掛更少,障礙更小。縱然不能夠保證未來生中永不墮三塗惡道,也不會比在家身分者墮落的機會更多。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pfbid0iEXYcB25gz7MiyGxDh9Md1ZE2pDeMyLk6BwekEmdwWTxPu6sWw2vvo6QcncYCyCZl&id=100012027405665&mibextid=Nif5oz
是真的嗎 英文
(is it true)
這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