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一:【三輪體空】的智慧攝受是修行、布施、供養、回向等一切法門的最高、最殊勝、最圓滿的修行境界。 三輪體空又名「三輪空寂」
【三輪體空】(上)
三輪體空的智慧攝受是修行、布施、供養、回向等一切法門的最高、最殊勝、最圓滿的修行境界。 三輪體空又名「三輪空寂」, 指的是:
1) 施空:
施者忘施,所施捨皆空也。 (心內不見布施的我)
2) 受空:
受者忘受,所受者化空也。(外不見受布施的人)
3) 物空:
物者忘物,所施捨之物皆空也。(中不見所布施的錢、財、物)
三輪體空就是「人無我、法無我、無對境」,即布施者、所布施之物與受物者,謂之三輪;行布施之後,此三輪相,空無自性,不存於心,名三輪體空。
●三輪體空的佈施 :
在世間的生活中,有許多因緣來成就我們,因此我們要以感恩惜福的心,與他人廣結善緣。結緣之道,就是積聚資糧之道、集聚福慧福德之道,實修資糧道、入解脫道、大行菩薩道、實現菩提心。我們首先需要的就是廣結善緣行布施。
只要用心,布施隨時隨地都可以實行,可分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三種布施可分為「有相布施」與「無相布施」二種。
1) 有相布施:
有相布施指世間上一般人心希果報,執著人我的布施,所以又稱為「世間布施」;此種布施,只能得到有漏的人天福報,報盡又再墮落,所以不是究竟的布施。
2) 無相布施:
無相布施則與有相布施相反,在布施時,能體達施者、受者、施物三者當體皆空而無所執著,因為能超越世間的有漏煩惱,所以稱為「出世間布施」。
又因為此三者有如車輪一般,能輾斷煩惱惑障、習氣障、所知障,所以也稱為「三輪體空」。三輪體空的布施,能使我們越過生死海,與眾生同登涅盤彼岸,因此稱為「布施波羅蜜」。
●三輪體空之妙義:
萬法皆空是宇宙萬象的真理。三輪體空正是空理的最高體證與實踐,我們可以概略的就三方面來說明其中的妙義:
1) 人我二空:
眾生之所以常常感到煩惱,是因為來自內心的執著妄想,以為六塵境界是實有的,因此產生我、我所具有的觀念,使身心成為五欲六塵的奴役。
布施行善若心存貪念、心存回報,便會使心有所繫縛,不但功德減少了,自己的心情也受到受者、施物等外境的影響。
其實,五蘊和合的身心是假聚之有,剎那生滅,哪裡有能施的我呢?
既然能施的我了不可得,當然也就沒有受施的對象,這就是「人空」。
又因為諸法是五蘊和合而成,所以施物當體即空,法執也就跟著去除了,這就是「法空」。
三輪體空的布施,使我們從二空裡去除對人對法的執著,是自他二利的菩薩道,傳統上我們稱為「無我」;它所指的就是對自己不要有先入為主、固執不變的期待或希望,據說禪修功夫極高的行者甚至可以看到微粒原子的改變、看見善惡交替的本質、看見布施的本質、生命的本質。
通過體證「自我」的空性,然後體證到「他人」的空性,體證到「萬物」的空性。不執著於「我」,也不執著於「他」,更不執著於「物」,這就是所謂的「三輪體空」。
體證三輪體空並不難,比如我們不求名、不求利地幫助別人,事後自己也忘記了,這就是三輪體空。
一心清淨,不著一點痕跡,如果習慣了,念念相續如此,連常住的念頭都會忘記,就無所謂念頭、無所謂心境,這就是自然智慧,這就涉及到我們常說的「定力」,這才是我們修行人要修的真功夫!
2) 一切皆空:
做到人空和法空還不夠,還必須把「空」也完全空掉。因為佛教說空是要我們蕩除執著,如果執著有一個「空」的存在,根本法執未除,反而病上加病,須知在分別思惟上所執的空,它的自性也是空的。
三輪體空就是要我們釜底抽薪,從根本上破除一切顛倒妄想,從體性上斬斷一切執著、煩惱、習氣。
真如《金剛經》所言:「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3) 真空妙有:
雖然本無一法可得,但是諸相宛然,不可說無。當我們以智慧觀察諸法無相無我、畢竟空寂以後,般若智慧現前,這時我們的心與外界合而為一,自然而然地就能隨順幻「有」,以善巧方便,大作佛事,布施行善,這時才可以說是真正的通達法性,這就是《金剛經》所說的:
「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終日布施而不見布施相,不著空有相,這就是三輪體空的布施了。
~轉載
https://www.facebook.com/238558509516443/posts/3943235702382020/
【三輪體空】(中)
《心經》一開頭就說: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 五蘊 皆空,
度 一切 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心經》人人會背,但我們還要把《心經》融合到日常修行中去,再從日常修行中體會《心經》,體會世間萬事萬物(即色受想行識五蘊)中普遍的空性。只有體會到世間萬事萬物中的普遍空性,我們才能真正證悟到「性空緣起」的微言大義、「因緣和合」的實相。
有一分體會,就有一分精進;有一分覺受、就會有一分清淨;有一分清淨、就會有一分證悟;有徹底的體會,徹底的覺受,就會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就會有徹底的證悟。
那就是《六祖壇經》所說的外不著相、內心無亂,隨緣任運,隨喜眾生,以幻為實,真空妙有,應無所住,成就道業。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平常我們對於現象界的森羅萬象都僅止於一般感官的看法,所以當我們仰觀山色、俯視溪澗、人間諸法時,只覺得它就是高高的山、潺潺的水,這是凡胎肉體。
這時候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人是人」。這是心隨境轉的一種分別境界。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等到我們學佛修行有了心得的時候,一切假有在清朗的心境上無所遁形,
這時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人不是人」。
修行人開始觀照到諸法虛妄,但是還沒有到達畢竟皆空的地步,這是第二種層次的境界。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進而到完全開悟的時候,「是」與「否」、「心」與「物」之間的對立,在悟者的心中已經合而為一,所以真俗可以兼容,理事可以圓融、圓通、圓滿。這時「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看人還是人」。只是這山水人與剛開始學佛時的山水人在意境上已經大不相同了。此時,大千世界充滿無限美好的風光,潺潺的流水是諸佛說法的妙音,青青的山崗是諸佛清淨的法身,芸芸眾生具足如來藏性,萬事萬物皆是未來佛。
三輪體空的準則是「無修」、「無念」、「無求」、「無作義」,就是隨喜、隨緣、隨性、隨順、自自然然。
也就是說,不要把我們的禪修、供養、布施、觀想、誦經當成是一種工作計劃、工作任務或是特別的事情來做;不要把那種嚴肅或隆重的氣氛帶進修行、供養、布施、一切佛事裡去。從語言上、行動上、意境裡,我們一點也不要存有「我在修行或我在做某種供養、布施等事情」的概念和想法,甚至連「禪修就是指完全自然無作,像這樣坐下來把心放鬆,保持冷靜就可以了」的想法都不應有。遠離一切戲論、取捨、超言思境。
不改法性本來無為法,
不由心生自然智慧身,
不由因生究竟之果位。
因為修行是需要次第的。要達到無修而修、無念而念、無勤而勤,還是需要必要的形式和資糧。有形的拜懺只是積累資糧而已,這是在修到圓滿之前所需要的有形階段。
有心和無心也是有次第的。沒有有形,要達到無形是不可能的。沒有有形的次第,佛心不可能從心流出。
最後,才能得到不由心生的智慧身。人需要佛菩薩的指點,開發自心的佛性,即做什麼事切不可執著,執著就會產生痛苦與極端,而失去了智慧的意義。
三輪體空,為我們的修行提供了一個正確的思維。不論我們是屬於慷慨或吝啬,或任何種類的人,都不要對自我、自我所從事的事情和它的過程與結果,有任何期待、回報或先入為主的想法、主觀的設限等。
只有這樣精進、清淨、淨心而為,我們才能逐步做到三輪體空,將自己從妄念生活中走出,溶入我們所與生俱來的任心自在與光明無礙。
行善莫著心,莫執著於功德,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三輪體空。
如果以實修來說,即是「煩惱於空性中消融」,才能真正了達三輪體空的真諦。
~轉載
https://www.facebook.com/238558509516443/posts/5003129413059305/
【三輪體空】(下)
就布施而言,施者、受者和所施之物,謂之三輪;行施後,此三輪相不存於心,名「三輪體空」。
謂布施時,體達施者、受者及所施物皆悉本空,則能摧碾執著之相,是名三輪體空,又名「三輪空寂」,指的是:
●施空:謂能施之人,體達我身本空,豈有我為能施?既知無我,則無希望福報之心,是名施空。
●受空:既體達本無我為能施之人,亦無他人為受施之者,是名受空。
●施物空:物即資財珍寶等物,謂能體達一切皆空,豈有此物而為所施?是名施物空。
------------------------------○
【問題1】:
布施者不三輪體空,將會與受施者結善惡緣嗎?
答:是的,布施者若不能將能施、所施之物、受施者三輪體空,必然心裡有念、有住、有相故;心地有所求,起善念得善報;布施後心地後悔,必將與受施者結惡緣,是故每當行布施之際,應該心存布施者乃空性,所施之物亦空性,受施者亦空性,見空性即解脫,如是而布施,即與道相應矣!
【問題2】:
貪嗔癡愛是造惡之因,若能觀法是空(法指宇宙萬法而言),諸法既空即不生貪嗔癡愛,貪嗔癡愛不生即能生慈悲心,捨己利人,不造惡因;貪嗔癡愛是造惡之因,既無因而後亦無果。若如是觀,是否亦能了脫生死?
【答】:不造惡因固佳,善須三輪體空,慈悲亦重無緣。如是者,當然解脫,然此境極高,非初學所能真體會耳。
【問題3】:
「為善弘法」,是佛教徒應作之事,修大乘法的人,必須「三輪體空」,但是弟子如逢為善弘法時,自覺心中一時非常喜悅而無希報,如此是否著相?
【答】:此雖著相,亦是法喜。功夫程度由漸而進,四無量心,內有喜字,此後若能將為自喜者,轉而為他喜,則又進步矣。知是著相,習而遣之,自不難至「念無念念,行無行行」之境矣。
【問題4】:
老師常說我們做好事要三輪體空,不落影子,若有人專做壞事,不知慚愧,譬如洋教徒說:牲畜是主專造給人們吃的,把牠們殺了吃,心中毫無所謂,這樣入識內似乎未落影子,有罪過嗎?
【答】:三輪體空,乃是不使著相之一法,我輩聞此修此,不過初步之功,此際勉強而行,仍落影子。行久功深,如鏡取物,對照現相,過去則無,至此境界,始真體空。外道不解性體,未聞空無相法,一舉一動,皆落種子。其殺生吃肉,心中毫無所謂,乃是迷惑不知罪福,非性體不染真空也。其物件有種種牲畜,有種種血肉,有種種刀砧湯火,有種種滋味,有種種貪饞,昧乎種種因果,物件與心念,時時相應而染,何得雲彼八識田中,不落影子耶?
【問題5】:
福德與功德的區別,任何善事、好事只要著相就是福德,不著相就成為菩提道糧、功德,如果是純粹利人,但著我相也變成福德。這種理解對不對?
【答】:是的。
完全利益眾生若著了相還是福德,
功德絕對是三輪體空。
功德是對你的定慧有增長;
如果對你的定慧毫無相關,則屬於福德。
所以真正的功德是對自己的五種心
(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有增長的,即是功德;
對此五心沒有幫助的一切好事都只能說是福德。
功德是能了生死出三界,功德是斷煩惱的。
煩惱,《華嚴經》上說即是妄想分別執著,行善若能幫助將妄想分別執著打掉,這是屬於功德;如果說妄想分別執著還在增長,或者不能去掉,即是福德。
~轉載
https://www.facebook.com/238558509516443/posts/5015503385155241/
《淨空法師語錄》
如果修善不執著,佛家叫「三輪體空」,沒有執著我做了多少好事,別人受我多少恩惠,當中布施供養多少東西,統統不放在心上,叫功德,這些東西放在心上是福德。
▶️敬請閱讀完整內容
玄一學佛修行 無量法寶結緣
佛教網路志工 慈善公益集結
敬請流通分享 感恩隨喜功德
一切眾生阿彌陀佛 玄一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