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九。拜天公不能殺生要用素果
除了感恩外,
也祈求天公在新的一年,
賜福給全家人,讓合家
大小平安,步步高升。
大年初九凌晨,
以祈求新春大吉大利。
天公誕的祭拜儀式,
是從大年初八深夜開始,
一直持續到初九凌晨。
在早期時代因人民生活擷據,
只有逢年過節才有肉吃,
為了感念上天一年來的照顧,
先把屠宰好的家畜,
敬奉上天之後在自己食用。
所以以訛傳訛,
大家都認為拜天公要用牲禮,
這是錯誤的觀念,
神靈有好生之德,
難道神明也贊成人類殺生嗎?
神明跟人類一樣,他們也吃豬肉,雞肉,喝酒嗎?
到底是誰規定說拜拜一定要殺三牲肉的阿? ? ?
拜神明用肉來拜,神明會享用嗎? ? ?
如果是那樣,那麼神明跟人類有何差別? ? ?
人類喜歡吃肉,而非是神明喜歡吃肉,一切都是人類搞出臨死的明堂。
有誰能證明神明喜歡吃肉?
人類喜歡吃肉往往都把藉口推給神明! ! !
大年初九,拜天公,意義,天公生日,拜天公日期,農曆,正月初九,拜天公要準備什麼?
大年初九,天公誕。年初九「天公誕」是清淨、 潔淨和嚴淨的日子,不能殺生!
佛門的拜天公稱為【供佛齋天】
正月初九,俗稱「拜天公」,佛教名為「供佛齋天」。
「供佛齋天」用通俗的話講就是「請客」。 一般民間「拜天公」隻請一人吃飯。
「供佛」就是供養三寶,「齋天」就是請天人吃飯,有天神、天將的代表二十四位,而非世俗所謂的拜天公而已。
在中國農曆新春期間,除了大年初一的拜年是重要的節慶之外,「拜天公」亦是華人重要的習俗之一,每年農曆正月初九,寺院皆會舉辦「供佛齋天法會」,為全體護法信徒莊嚴壇場,禮請十方三寶、諸聖賢眾、三界天神、護法龍天,虔備香花鮮果、酥酡妙供,敬獻三寶諸天,所集良因,迴向護法信眾闔家福壽綿延,所求如意吉祥。
二、何謂供佛齋天
在中國民間,農曆年初有「拜天公」的習俗,以表達其敬祖畏天的民族性。
而佛教東傳後,因應當地的習俗,人們依據《金光明經》的「供佛齋天」,讓信眾們藉虔誠的心,禮拜供養佛、法、僧叁寶,請諸天用齋等儀式,來達到消災祈福的目的。
「供佛齋天」是佛門中除了開年之外, 首個盛大法會, 是恭請佛法僧三寶與廿四諸天吃飯, 感激他們長年的保護大家。
「供佛齋天」,就是俗諺的「晏客」。 天,是天公的統稱。 中國人是敬祖畏天的民族,而天又由一位被尊奉為天公(玉皇大帝)的神所統理著。
農曆正月初九日,民間把這一天訂為玉皇大帝的誕辰(一般所流傳的「天公生」)人們會於這天備辦豐富的牲禮祭拜他,俗稱「拜天公」;
佛教在這一天也有一個開年後重要的法會,不過並不叫「拜天公」,而稱做「供佛齋天」。
一般民間「拜天公」隻請一人吃飯。 但「供佛」就是供養佛、法、僧三寶,「齋天」就是請天人吃飯,有天神、天將的代表二十四位,因此,「供佛齋天」即「禮拜供養三寶,請諸天吃齋」。
在佛教來說,「天」並不是至高無上,唯一的主宰,而是六道中的第一道,因修十善而生於天界。
天界一共有廿八,稱作二十八天,每一天都有一天主,統理該天的大事。 每一天各有其住家和眷屬,都是虔誠的叁寶弟子。
諸天高居天界,受佛陀的囑咐,護持芸芸眾生修持佛法,以其神威為人們袪惡化邪,降福消災,提攜志仁之志,圓滿佛果,所以諸天又叫護法諸天。
護法是一項非常辛苦的工作,而諸天卻不分晝夜、日日、月月、年年,永不稍懈地護持著三寶,護持著人們。
為了感謝諸天,通常每年的正月九日,佛門以最隆重莊嚴的儀式,備辦素齋虔誠迎請諸天光臨受供。
供佛齋天的儀式包括薰壇灑淨、請聖、獻供、上供、迴向、送聖等。 會場佈置,供品更是考究,是佛門中一場最隆重的宴會,只是所請的賓客非一般世間人,而是諸天界的天人。
大年初九。拜天公。
拜天公不能殺生要用素果
求神拜佛降吉祥。
鮮花水菓最禮富。
三牲酒醴開殺戒。
不能得福反禍降。
齋戒茹素不殺生。
拜神最忌殺豬羊。
神靈多是仁慈心。
勸君莫信三牲祭。
一片誠心三柱香。
一年四季保平安。
玄一學佛修行 無量法寶結緣
佛教網路志工 慈善公益集結
敬請流通分享 感恩隨喜功德
一切眾生阿彌陀佛 玄一合十
郭宜年,歡喜小菩薩開口勸善聰明機智
多些人吃素,
就少些殺業,
社會比較祥和!
南懷瑾先生 | 正月初九拜“天公”,玉皇大帝住在哪一層天?
編者按:
正月初九是天日,傳說為玉皇大帝的聖誕。
明王逵《蠡海集》記載:“神明降誕,以義起者也。玉帝生於正月初九日者,陽數始於一,而極於九,原始要終也。”
按照民間習俗,這一天會舉辦隆重的祭天活動,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平安順遂。
玉皇大帝有什麼來歷?
中國文化有著怎樣宏大奇特的宇宙觀?
什麼是中國人祭祀天地的精神內核?
正月初九話“天日”,我們聽聽南老師的精彩講述。
玉帝住在哪一層天
玉皇大帝,是主管陰陽兩界的天主,他全權上管三十三天,中管人間帝王,並及陰陽兩界之間的五嶽名山的神祇、江河流域的水族龍王,下管閻羅地府。
至於佛、道兩教的教主,如釋迦牟尼和太上老君,只是處於師位,作為玉皇大帝的顧問而已。
也許現在又增聘兩位顧問,耶穌和穆罕默德吧!
這樣一個天上人間和地獄體制的管理網,便是中國民俗信仰牢不可拔的信念。
尤其在明朝以後,因《西遊記》和《封神榜》兩部小說的流傳,更為老百姓們所信奉,比我們相信任何朝代的政權體制還要堅定。
至於三十三天和玉皇大帝的由來,在漢、魏以前,本來並無這個觀念。
這是魏、晉時期,佛教三界天人之說的傳入,被北魏崇信道教者所襲用,因此,便在三十三天形成一位玉皇大帝來掌管陰陽兩界了。
如依佛教三界天人的觀點來講,三十三天(忉利天),是指太陽和月亮以上六欲天中的一重天,並未超出欲界。
這個天界猶如聯邦的組織,是由三十三個部分所形成的總體。此天天主,從梵文的翻譯名叫“憍屍迦”,中文意譯為帝釋天子。
超於此天以外,還有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四個天。
欲界天的天主又總名為大梵天。從此範圍以外,才到達色界天。但色界天又有十八天的層次差別,到了色界最高處的天主名摩醯首羅天,也有翻譯說色界的最高天叫有頂天,天主名大自在天。
但包括欲界和色界的各天,還都解脫不了物理世界的範疇。超過色界,才到了精神世界的無色界天。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天界和人道世間,以及下三道的畜生、餓鬼、地獄等,才算是一個世界。
佛學認為像這樣的一個世界,在這個宇宙中,有不可知、不可量、不可數之多。
以一個太陽為中心的世界做基準,累積一千個這樣的世界,叫一個小千世界。
再累進一千個小千世界,叫一個中千世界。
複加累進,合一千個中千世界,叫作一個大千世界。我們不厭其煩順便介紹了與佛、道兩教學說的天人之說,它和傳統文化儒家天人之際的觀念,並不相干,但也是“道並行而不悖”,不相衝突,只是介紹中國文化在佛、道兩家,早已存有類似現代太空科學觀點的說法,可供後來研究者的參考和注意。
——《話說中庸》
祭祀的內在精神
“子曰:褅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中國古禮稱祭天地的禮為“禘”... 禘,古代國家舉辦禘禮,皇帝代表全民祭祀大典,儀式非常隆重。
皇帝在此期內,不回內宮,必須清心寡欲,反省自己。
在中國古文中所謂的齋戒沐浴,便是如此。
“齋”是內心的反省。(後來中國人對佛教的吃素也叫吃齋,那是有不同的意義,由於佛教戒律中一種“八關齋戒”而來。)
齋是中國文化中心理的淨化,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清理思想、排除人欲,真正的作到肅莊叫作齋戒。
沐浴也不止是洗澡,而是孔子在《易經·繫辭》上所講“洗心退藏於密”的意義。
所以古代禘禮,是國家的大典,全民的大典,領導者皇帝齋戒沐浴七天或三天以後,才代表全民出來主祭,要全副精神,誠心誠意,很鄭重的,等於是一個宗教家的大祈禱,絕對不可馬虎。
在這裡,孔子指出當時文化的衰敗,大家參加禘禮,都只是在真戲假做而已。
這等於現代有許多人吊親友乃至長輩的喪事匆匆忙忙,叫一輛計程車,趕到市立殯儀館,簽一個名,行三鞠躬禮,好像去繳一百元什麼稅似的,繳完了,趕緊就跑,沒有一點肅莊悲戚之感。
今日社會這種風氣,也是文化精神一個重大的問題。
孔子對春秋時代的情形怎樣說的呢?
子曰:“褅,自既灌而往者。”
就是說祭禮開始以後,主祭者端上一爵奉獻神祗的酒以後,心裡就想趕快走了,接著祈禱等隆重的祭禮,都在那裡應付了事。
孔子看到這種情形感歎地說:“吾不欲觀之矣!”我實在不想看下去了,為什麼不想看?
就是認為何必勉強做假,而喪失了這件事的實際精神呢?!
孔子這幾句話,有很多意義。
譬如現在社會上舉辦許多事情,內心沒有真正的誠意。
無論是宗教儀式或任何社會的宣誓,只要舉起手來表示一下,心裡完全沒有肅莊恭敬的誠意。
冷眼旁觀者看來,不得不油然而興“褅,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的感慨。
這就是中國文化告訴我們,事事要發自內心的誠懇,而不完全在於形式,一切形式,都必須配合內心的誠懇,才有意義。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這是孔子所說祭祀祖宗和祈禱時心儀的原則,當我們祭祖宗的時候要以“如在”目前相對的誠心,猶如祖宗尚在面前一樣的誠敬。
假使是祭神,神就在此。要表裡如一,才是肅齋莊敬的道理。
所以他又說:“吾不與祭,如不祭。”
假使說我因為沒有時間,沒有親自參與這個祭典,只是象徵式由別人去代表一番,這樣就等於不祭,又何必故作排場呢?
這種精神,不但告訴我們對於任何祭典要如此,同時也間接地告訴我們作人的道理,無論對生者或死者,由明裡到暗裡,都要由衷一貫。
我們現在講民族精神。熱愛國家民族的人,為什麼到了國外,看到自己的國旗便肅然起敬?
我們在國外看到國旗的那種心情,與在國內看到國旗的心情絕對不同。
在某一個時候甚至會為之掉下眼淚。
其中道理,就是這種精神的流露。
所以一個人的修養,對人對事,都要有這種“祭神如神在”的心理。
否則,表面上非常恭敬,內心裡又是另一回事,那是沒有用的。
所以由於孔子的這番話,瞭解了祭禮,依此來講作人的道理,也就可以觸類旁通了。
——《論語別裁》
圖片:元 《朝元圖》
微信分享 小程序 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