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自己都有「本尊」,也可以有很多的「分身」(代表)來為他做事;若是忘失自己的本能(本尊),向外尋找本尊,那就是心外求法,就是非法。
心外無法
文/星雲大師
佛教講「外道」,指的是「心外求道」;一般人大多心外求法,而不知自家有無限的寶藏。其實,學佛的人應該「反求諸己」,而不是一直心外求法;心外求道,則離道漸遠,所以說「菩提只向心覓」,而非向外找尋。
人稱「趙州古佛」的趙州從諗禪師,他為了尋找自己的佛性,即使已過八十高齡,仍然四處行腳參學;直到在外面繞了一圈,最後回來才知道原來是「空費草鞋錢」。唐朝無盡藏比丘尼曾作過一首偈:「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一個人若是終日向外追求,是不容易找到自己的,真如佛性本來就在我們心中。
有一天裴休宰相到寺院禮佛,看到殿外的牆上有一幅畫像,就問:「這畫的是誰呢?」知客師就說:「是高僧真儀。」
「畫像我是看到了,可是高僧在哪裡呢?」知客師不知如何回答。
裴休再問:「寺里有參禪的人嗎?」
「有一位黃檗希運禪師。」
黃檗禪師出來後,裴休就問:「高僧畫像我已經見到了,高僧在哪裡?」
黃檗立刻大叫一聲:「裴休!」
裴休驚訝地應聲:「我在!」
這時黃檗大笑:「高僧已在此,何必往別處尋求?」
有一天裴休宰相到寺院禮佛,看到殿外的牆上有一幅畫像,就問:「這畫的是誰呢?」知客師就說:「是高僧真儀。」
「畫像我是看到了,可是高僧在哪裡呢?」知客師不知如何回答。
裴休再問:「寺里有參禪的人嗎?」
「有一位黃檗希運禪師。」
黃檗禪師出來後,裴休就問:「高僧畫像我已經見到了,高僧在哪裡?」
黃檗立刻大叫一聲:「裴休!」
裴休驚訝地應聲:「我在!」
這時黃檗大笑:「高僧已在此,何必往別處尋求?」
許多宗教徒總是想從所信仰的對象中求得靈感,例如禮拜觀世音就希望觀音菩薩能給他摩頂、灑甘露;向耶穌祈禱的人也希望耶穌顯靈,其實這些都是心外求法。靈感出自於內心,唯有心中的佛菩薩、心中的耶穌、心中的智慧,才是真正的靈感。
現代的人每天為追逐六塵而忙碌不已,眼睛喜愛追求美麗的東西,耳朵喜歡聽各類的音聲,鼻子歡喜聞香嗅辣,舌頭喜嘗甘甜滋味,身體喜愛柔軟觸覺,心裡喜歡分別、計較。如此向外追求,何時才能找到自己的本心呢?反觀禪師們只要眼睛一閉,不看、不聽、不說,當下整個宇宙就都在他的心中了。
所以六祖惠能大師的〈無相頌〉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佛法不假外求,要向內心求;不向遠求,要向近處求。我們能夠時時反觀自心,天堂就在眼前,菩提就在心裡。
我過去常說:每一個人自己都有「本尊」,也可以有很多的「分身」(代表)來為他做事;若是忘失自己的本能(本尊),向外尋找本尊,那就是心外求法,就是非法。
因此,如果我們能很肯定地說:「我找到了自己!」那就很妙了。找到本性,就是認識了自己,這是很不容易的。世間上的人,不認識自己,常常愚昧、苦惱,才會生活得不自在。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81336562883916/permalink/984563605894539/?mibextid=Nif5o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