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福報是開不了智慧的 - Without blessings, wisdom cannot be developed
在僧團裡共住,「僧」的內涵是什麼? 不是剃了頭、穿了僧侶的衣服就可以簡單地稱為「僧」。 實際上,「僧」本身就是一種法的狀態。 除了剃除鬚髮、披著染衣,還要有僧團的組織和寺院常住的組織制度,有法的內涵。
一個人出家之後就不再是個體了,而是佛的弟子,是三寶中的一份子,是僧團和合大海中的一員。 他既是僧,也是法,所覺悟的智慧也代表佛。 所以,一個合格的出家人是代表三寶的,也只有出家人才能住持三寶。
我們出家之後要培養出僧格,要從一個普通老百姓的人格認知轉化,這不是一般的功夫。 雖然不能一蹴而就,但要把它當作一個課題去思考。
我們隨順這個方向了,就是在成長;偏離,就失敗了。 一個蘋果可以長成豐碩的果實,最後瓜熟蒂落;也有可能被蟲咬了,或是生病了、腐爛了,從枝頭掉下來。
所以,佛菩薩無時無刻不在看著我們,關心著我們的成長。 實際上豈止是佛菩薩,你家裡的祖先、冤親債主沒在看著你嗎? 說到更有威脅性一點,連閻王爺、小鬼都在看著我們的。
穿了出家人的服裝,已經入聖賢之列了,如果身心的品德跟這個位置不匹配,是會損福報的,缺德會有罪的。 過去的罪業沒有懺悔掉,現在又以這一種身分造罪,果報是很可怕的。
解脫是需要累積福德資糧的,無漏真淨的法才是解脫的德,這也是要修出來的。
雖然從理性上來說,我們是佛弟子,諸佛菩薩的德可以轉為我們的德,但我們的罪是要自己去消的。 《地藏經》裡說,我們的業障「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 諸佛菩薩不得現前,諸佛圓滿的功德我們看不見,這就是我們的罪。
佛陀在《維摩詰經》裡面就講到:「我日月淨不見色者,豈日月過耶?」盲人不見天上的明月,是誰的過失? 一樣的,我們不見諸佛的功德,這是我們的過失。
什麼叫聖地? 就是對境很殊勝。 我們在聖地修行,每天要問自己的,我看到金色界了嗎? 我能進去嗎? 我能觸摸到嗎? 我能像進出房門一樣自由穿梭嗎?
我們於聖境不知不見,這是要生起慚愧心的。 對境越殊勝,越要知道自己有多卑劣,這樣子修,就會有一顆深刻的慚愧心。
《金剛經》說,「無我相、人相、眾生相」。 「無我」是要有智慧的,是有「無我」的境界的。 智慧的資糧從哪裡來? 我們到寺院奉獻,就是為了懺悔業障、累積福報、耕種資糧。
南懷瑾老人年紀那麼大了,講了一句掏心窩的話:“我這麼大活下來,發現沒有福報的人是開不了智慧的。”
我們這裡叫“福城”,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的聖地叫“福勝村”,這也代表開智慧,首先要積累福報。 福和慧之間本來就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關係,沒有福德資糧的積累,哪裡可能有智慧的花朵綻放?
無量劫輪迴以來,我們能夠為修行拼命的機會是很少的。 百千萬億劫裡都生得無意義,死得無意義,這一輩子終於有意義了,就要好好地把身口意奉獻給三寶。
佛教裡說,「不建道場,不知祖師之艱辛。」哪一個祖師為了眾生,都是把生生世世的福德資糧帶來,都是把整個身心奉於塵剎的。 我們如果坐在祖師的平台上,還護念著那個輪迴的罪惡的小我,是不匹配的。
想要跟上祖師的腳步,想此生獲得解脫,就要「將此身心奉塵剎」。 我們說“欲為佛門龍象,先做眾生馬牛”,做眾生馬牛還要等一等的,要先為三寶奉獻。 沒有在三寶面前修功懺悔罪,哪裡有做眾生馬牛的福德資糧呢?
所以我們真的要有一種慚愧心,要互相勉勵、鞭策。 要愛寺院這個常住,把常住當成自己,這樣常住就興隆;我們自私、愛自己,常住就蕭條了。 講到底了,常住興隆不僅是佛教之幸,也是眾生之幸、是社會福祉。
https://www.facebook.com/100044353033016/posts/pfbid02UcBT3PQ6PxiSoNUir1oZ9XxD5d2HaVMKunsQco5wGZMNFsgtLYsnMtPP5egyQXAtl/?mibextid=Nif5oz
沒有福報是開不了智慧的
Without blessings, wisdom cannot be developed
沒有加持,智慧就無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