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5的文章

㊙️【消災免難的妙方】積累功德。我們累積的功德可以助我們避免災難。災難從那裡來?雖然是外面的天災人禍,可是沒有業障也招感不來,所以待人接物要清淨身口業,身做好事,口說好話,意存好心。實行三好可以消災免難。

圖片
㊙️【消災免難的妙方】 古語云: 天有不測風雲, 人有旦夕禍福。 自然界有很多災害,人為的疾病,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人間要找一個沒有災難的淨土是並非易事。 怎樣才能讓自己及家人消災免難呢? 積累功德。 我們累積的功德可以助我們避免災難。 認錯謙虛也可以抵銷災難。 家裡有孩子犯錯了,孩子被打時,就喊爸爸媽媽我知道錯了,父母就打不下去了。人生要學習的很多,學習認錯,低頭,謙虛,才會有進步。 懺悔的法水,可以洗滌罪過,也可以消災免難。好比一碗水如果抓一把鹽放進去,這個水很咸不能喝了,如果抓一把鹽放進一缸水里,卻不會很咸。意思是假如我們發心廣大,慈悲仁義如將清水加到鹽水裡。 廣結善緣也可以消災免難,與人為善會得到好處的。 多讀書,多一點智慧和靈巧,會事先知道這些資訊也可以預防,消災避難。 待人有慈悲心很肯幫助人,也可以逢凶化吉。 災難從那裡來?雖然是外面的天災人禍,可是沒有業障也招感不來,所以待人接物要清淨身口業,身做好事,口說好話,意存好心。實行三好可以消災免難。 畏懼因果 畏懼因果也可以消災免難。災難有因果的關係,在佛教里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招因不怕,貪、竊盜,等到惡果來時他才怕,所以我們要像菩薩一樣畏因,就是完全不造作惡事。 說到因果,大家沒有注意這個道理,事實上,世間上只有因果不會欺騙我們。世間上有人見行善的人受苦,行惡者則富有,以為沒有因果,其實我們看不到因緣果報通三世。 做善事沒有得到好報,是因為前世因緣還債,好像你銀行的存款,不會因為你做惡而不給你,只是以後你用完了就沒有了,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 不是說你信仰了佛菩薩,佛菩薩就會保佑你發財。很多事情如:健康、事業、信仰道德都有因果,身體要運動,才有健康,因此健康也有健康的因果,不能錯亂因果。 有一個年輕人到王爺廟里拜拜,希望神明給他發財,騎了一個摩托車趕回去上班,可是駕太快了,結果車毀人亡,父親放不下,認為兒子是去拜王爺才出車禍,如果沒有拜拜就不會死亡了。於是想到廟里打毀神像,廟祝出來說老先生你不可以怪王爺,王爺也想去救他,只是你兒子駕得太快了,王爺騎的白馬趕不上摩托車所以才出車禍。 所以快有快的因果,你違背了因果的定律,有災難不能怪人,如現在社會殺生,竊盜,損人利己,欺善怕惡,你說能沒有因果嗎? 所以說,我們要消災免難,要正知正見,深信因果,清淨身心。 摘錄自 星雲法師人間法...

「同修」指的是一群共同修行,互相扶持,共同精進的人。(Fellow cultivator)

AI 摘要 「同修」一詞在佛教中有多重含義,最常見的是指共同修行的人,尤其是在一個團體或宗派中一起修行的信徒。 它可以指任何一起修行的人,也可以特指在家修行,共同生活、互相勉勵的夫妻,尤其是在宋明時期。 以下是對「同修」的詳細解釋: 1. 共同修行者: 「同修」最基本的意思是「共同修行的人」。 2. 佛教用語: 在佛教中,「同修」通常指在同一個寺廟或道場,或在同一個宗派中,共同學習佛法,一起修行的人。 3. 在家修行者: 在宋明時期,同修一詞特指在家修行,且有婚姻關係的夫妻。 4. 修行團體: 「同修」也可以指在一個團體中,共同修行、互相鼓勵、共同精進的成員。  5. 修行的意義: 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為、思想和言語,通過不斷地努力和實踐,使自己的身心靈得到提升。  6. 共修的益處: 共同修行可以互相支持、鼓勵,增強修行信心,共同進步,更容易達到修行目標。  總而言之, 同修指的是一群共同修行,互相扶持,共同精進的人。  AI 摘要 「同修」的英文翻譯可以是 fellow practitioner 或 fellow cultivator,這取決於具體的語境。  詳細說明: Fellow practitioner: 這個翻譯比較通用,可以直接表示「同門」的意思,強調修行者之間的關係。 Fellow cultivator: 這個翻譯更強調修行,適合用在佛教、道教等宗教或修煉的場合。 例如:  「我們是同修」可以翻譯成"We are fellow practitioners." 或"We are fellow cultivators." 「他是我的同修」可以翻譯成"He is my fellow practitioner." 或"He is my fellow cultivator." 選擇哪種翻譯取決於你想強調的重點。 如果只是泛指修行的人,用"fellow practitioner" 即可;如果想強調修行,用"fellow cultivator" 更合適。 AI 回覆可能有誤。 相關閱讀: 圈子決定命運 習慣決定命運 同修決定命運 標籤:

【一個善念頭】一念自利即是凡夫,一念利他即是菩薩;一念迷即是眾生,一念悟即是佛;凡聖之別,全在當下這一念。因此,如何攝心正念,是不容怠忽的工夫!

圖片
【一個善念頭】 八年對日抗戰期間,有一位年輕戰士在趕赴沙埸途中,救了一位想要跳河自盡的婦人; 婦人被救上岸之後,不但沒有感謝青年,並且責怪青年害她生不如死! 在青年一再的詢問之下,婦人才傷心欲絕地道出自盡的原因; 原來她的丈夫遭人陷害,鋃鐺入獄,家中留下年邁多病的高堂,需要侍奉,還有三個嗷嗷待哺的稚子,需要撫養; 奈何家徒四壁,貧無立錐,只好將僅有的衣物典當得一塊銀元,以治療母親的陳年病疾。 哪知屋漏偏逢連夜雨,奸詐的商人卻以假銀元欺騙她,在這種斷絕生路之下,只好一死求了斷。 青年聽了之後,油然生起惻隱之心,就對婦人說: 「您的遭遇太值得同情了,我這裡有一塊銀元,請您拿回去安頓家人,為了免得再危害他人,請您把假銀元給我吧!」 青年拿了假銀元,不經意地隨手往身上口袋一放,就出征去了。  在一次激烈的戰爭中,槍林彈雨之下,一顆子彈朝青年的胸膛射來,正巧打在放著假銀元的部位,假銀元凹陷了下去,卻救了青年的一命,青年於是拍手讚嘆說:「太值得了!這一塊錢真是千金難換啊!」 青年由於一念之善,以一塊銀元救了婦人及其一家人,也為自己掙回後半的人生。 【註】: 人一生的境遇,往往由於各種因素而改變。 有的人由於某位善人的引導、提攜而改變命運; 有的人由於一件事而走截然不同的人生; 有的人為了一塊錢而生命改觀,甚至為了一句話、一個念頭,使人生有天壤之別變化。 轉變人生的這些因素,本身雖然至為細微,但其影響力卻非常巨大; 好比將一枚小砂石投擲於江海中,砂石雖小,卻能震動整個江面,泛起陣陣漣漪。        由此可見, 一個念頭也會使我們命運有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 這一個念可為聖賢, 亦可為愚夫; 這一念可能上窮碧落下黃泉,也可能百界千如無所不遍。 一念自利即是凡夫, 一念利他即是菩薩; 一念迷即是眾生, 一念悟即是佛; 凡聖之別,全在當下這一念。 因此, 如何攝心正念, 是不容怠忽的工夫!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HjMighP6Y/

諸位要記得一個觀念:我們內心開始不平衡、躁動的時候,千萬不要講任何話、千萬不要作任何的決定,因為你這個時候所作的決定、所講的話,對你的功德會產生致命的傷害。(Remember a concept)

圖片
淨界法師|如何保護自己的功德 我們內心很多負面的情緒,很多的盜賊要偷走我們已經成就的功德。 這個時候佛陀勸我們說: 你應該怎麼安住呢? 你要安住在真理,不要安住在感覺,不要老是跟著感覺走、跟著情緒走。 就是說, 我們的生命已經有很多的功德林,但是我們還沒有成佛,我們要經常保持戒慎恐懼,因為功德隨時會破壞,很多的盜賊,兩個眼睛一直瞪著我們的功德,想要偷走的。 所以我們遇到逆緣的時候,要思惟兩個道理來保護自己: 第一個 安住在業果的道理,來降伏其心。 我們今天遇到這個環境,這樣的怨家跟環境完全沒有關係,是我們心中的業力變現出來,我心中如果沒有這一部分的罪業,我一定不會招感這個果報,你對這個道理深信不疑,這是一個業果。 第二個 你思惟我空、法空的真理,那就更圓滿,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所有的躁動、所有的瞋恚都是因為對立產生,我不能改變別人,我起碼可以改變自己,我把這個自我意識拿掉,回歸到一個平等法界,沒有能所,這時候也可以安住。 總之,諸位要記得一個觀念: 我們內心開始不平衡、躁動的時候,千萬不要講任何話、千萬不要作任何的決定,因為你這個時候所作的決定、所講的話,對你的功德會產生致命的傷害。 所以一個菩薩, 我希望跟大家共享的就是: 你不但要努力的積集功德,你要知道怎麼樣保護你的功德。 就是你心理不平衡的時候,什麼事都不要做,趕快去佛前懺悔,然後用道理來降伏自己,等到平靜以後,再採取行動。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Jj9HYvVH1/ 要記得一個觀念 英文 (Remember a concept)

愛因斯坦:我願成為一名佛教徒 (Albert Einstein wish become a Buddhist)

圖片
愛因斯坦:我願成為一名佛教徒   “ 佛學是一切真正科學的原動力。”   “ 如果世界上有一個宗教不但不與科學相違,而且每一次的科學新發現都能夠驗證她的觀點,這就是佛教。”—— 《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在這個世界上,愛因斯坦無疑是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今天我們對宇宙的認識,幾乎完全建立在愛因斯坦的理論基礎上。但是愛因斯坦對佛教的推崇,卻完全出乎了人們的意料。同時,他認為宗教的偉大遠遠超過了科學的意義。   “ 當科學家登上一座高山後,卻發現神學家早就坐在那裡了!” —— 愛因斯坦   “ 我不能設想真正的科學家會沒有這樣深摯的信仰。這情況可以用這樣一個形象來比喻:科學沒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沒有科學就像瞎子。”—— 《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   如果有一個既能應付科學需求,又能與科學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他推崇耶穌基督,推崇摩西,但是他最崇敬的,則是釋迦牟尼佛。愛因斯坦在自傳中談到:“ 我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我是的話,我願成為一名佛教徒。”   愛因斯坦對宇宙的看法,在我們看來,是深刻的, 但當年愛因斯坦研究了《大藏經》後,才發現那位30 00 年前偉大的導師,早已把宇宙的根本揭示得那麼徹底,最終愛因斯坦承認:“ 空間、時間和物質,是人類認識的錯覺” ,當然這句話你不會在課本上看到。   “ 未來的宗教是一種宇宙的宗教。佛教具備了這種宇宙性宗教的特徵:佛教超越了一個人格化的神的概念,遠離一切教條和神化。它包容自然和精神兩個方面,尋求對萬法萬物—— 包括自然的、靈性的,以及有意義的和諧統一的體驗。因而,佛教具備了未來宇宙性宗教的特徵。如果有一個即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又能與科學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佛教符合這種特徵。”—— 摘錄自1954 年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的《Albert Einstein : The Human Side 》   與弗洛伊德的意念實驗   科學巨匠愛因斯坦與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是兩位世人敬仰的大師。愛因斯坦思維敏捷深邃,思路廣泛無所不及,他曾研究過《大藏經》、《易經》,他知道科學是有局限的,在他的日記裡曾三次提到《易經》,並寫道:“ 如果將來有一個能代替科學學科的話,那麼這一學科唯一的就是佛教。” 雖然佛經只是無邊佛法的一部分,愛因斯坦已從佛經中看到了佛法超科學的端倪。愛因斯坦與弗洛伊德對科學抱著真正求實的態度,而對神奇的超科學現...

無事不登三寶殿?大家不要老是把世間的慾望加到佛菩薩身上。如果你一開始就想用燒一柱高香、點一個蠟燭、供一點兒水果的方法來賄賂佛菩薩,那你就錯了。(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

《別把你世間的慾望強加到佛菩薩身上》 大家不要老是把世間的慾望加到佛菩薩身上。 如果你一開始就想用燒一柱高香、點一個蠟燭、供一點兒水果的方法來賄賂佛菩薩,那你就錯了。 佛菩薩在接受你“賄賂”之前,貪婪已經把你的心全部賄賂完了,你身上只留下嫉妒和傲慢,貪婪已經把其他好的部分給遮住了。 “無事不登三寶殿”, 這是在藏區沒人想過或敢講出口的話,但在內地經常會聽到,意思是有所求的時候――求子、求財、求情、求消災解厄,才會想起寺廟;沒事時,根本想不起來,這完全就是做交易的心態。 寺院應該是淨化心靈的地方,每個人來到這裡,都希望讓雜亂、起伏不斷的心浪,稍微沉澱平靜一下,可以有一個用心觀察自己內在世界的機會,看看我們真正的潛意識裡到底想要的是什麼? 如果能好好看清楚,就能更了解自己,也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心。 佛像,佛經等等只是佛法在我們面前象徵性地顯現。 佛陀真正的內在思想,並不只是各種材質的佛像那麼簡單,而且歷經了兩千五百多年,一直都有無數人心甘情願地追隨佛陀和佛法。 佛法不會因為外在環境的限製或人為的惡意破壞,而有所改變或被摧毀。 放下一切外緣,用心聽講,所講的法不要忘記,用心記著,去感受它,去實踐所講的理論。 照這樣去做,所講的佛法才可以有所領受。 有的人把聽到的法記是記住了,記得很清楚,可他沒有用來觀察自己的身、口、意,沒有用來檢查自己的心行,卻是用來作為觀察別人是否精進的標準,常常來分析師兄弟乃至自己的上師。 這樣失去正知與正念地學法,不但對自己毫無用處,還會造作很多惡業。 南無阿彌陀佛🙏 圖文~轉載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Atz1PDZBB/ AI 摘要 「無事不登三寶殿」這句中文諺語,意思是沒事不會到寺廟,如果去了,一定有事相求。 英文可以翻譯為:"One wouldn't go to a temple unless they had a reason" 或 "There's no smoke without fire"。 另一種更直譯的說法是: "One doesn't visit the Three Treasures for nothing"。 以下是一些更詳細的解釋: "One wouldn't go to a t...

《這就是“魔”在作怪,很多人都曾體驗過》諸位!我們生活在這世間上,多數人都是做了魔的眷屬,所行所為,盡是魔事。(avidyā)

《這就是“魔”在作怪, 很多人都曾體驗過》 宣化上人: 諸位!我們生活在這世間上,多數人都是做了魔的眷屬,所行所為,盡是魔事。 種種的魔事——就是魔業,交織成為一個大網,把我們緊緊罩在裡面,六*沈淪,而不自覺。 所謂魔業, 皆由一念的妄想。你如有一念的真心,就成為菩提的道果。如今我們皈依了三寶,有的出家了,就超出了魔業的網,永斷一切諸魔的事業。 假設你不能超出三界,仍然在人天中流轉,那還是免不了與魔王作眷屬,互相往來,斷不了魔事業。如果已經斷絕諸魔事業,便得到了平等大智,了達諸法平等無二。 以此平等大智的寶印,能印證一切的業,普遍印證所造的種種善業。發心,就是發大菩提心。趣入,就是要人去修行,依教奉行,腳踏實地的去做,才能趣入一切種智。如果你知而不行,就不會趣入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它能照了無明,照破無明。 無明來時是個什麼現象呢? 凡是自我觀念重,我見深的人,稍有拂意之事,心裡就不高興了,遷怒於人,周身熱血沸騰,大發脾氣,滿心煩惱,這就是無明軍在你身心中發動了攻勢,像一把烈火,燒毀了功德林。這時唯有以修行的功夫,用智慧寶劍,才能斬無明軍,撲滅煩惱的烈火。 諸位可曾見到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手中捧的一把寶劍,那就是智慧之劍,象徵著以智慧寶劍斬無明軍。斬除了無明軍,趣入了一切種智,然後才能成就一切出世間法。 否則,無明軍將永遠侵佔了你的身心,沒有快樂,只有煩惱,更談不到得出世間的清涼法了。譬如 我曾說過人都是魔王的眷屬,我想一定有人反對我這種說法。 大家可以按下心仔細思惟一下,如果現在你想去拜佛,若稍停,心中就生起另一念頭:“等一等!現在不去拜佛。或者想讀讀經,心中又一轉念,不好意思,怕人說假用功。再想打打坐,修習正定,忽然又另起一念,修行究竟有什麼好?你看金山寺的那些男女出家人,日中一食,夜不倒單,那樣精進,也沒見到有幾個成了佛?”像這些現象,很多人曾經體驗過。 這種現象就是魔。魔就是常常與你講道理,用說服主義拖著你向後轉,軟硬手段兼施,教你不吃虧,專佔人的便宜。叫你多享受,不吃苦頭,這都是引誘人的魔法。 等你真的照他所說去做,所謂作魔事,作魔業,造魔業,墮落受苦煎熬的時候,他就高興得拍著掌哈哈大笑!這就是做魔王眷屬的結果。 你們可曾體驗到,心中常常好像有兩個人在那兒爭論?一個說:“你出家吧!修行辦道才是人生的正道。”另一個則說:“有錢有勢,結婚生子才是人生的幸福,比出家...

佛教中有許多成語,它們源自佛教經典、故事和教義,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和智慧。以下列舉一些常見的佛教成語:(Buddhist idioms)

AI 摘要 佛教中有許多成語,它們源自佛教經典、故事和教義,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和智慧。 以下列舉一些常見的佛教成語: 一、與佛相關的成語: 佛高一尺,魔高一丈: 形容正的力量雖然存在,但邪惡的力量也會隨之增長,彼此消長。 佛口蛇心: 形容人表面善良,內心狠毒,像佛的嘴巴說著慈悲的話,內心卻像蛇一樣陰險。 佛眼佛心: 形容人有佛菩薩的眼光和心腸,能夠洞察一切,慈悲為懷。 一佛出世,二佛涅槃: 比喻事物或人物的出現和消失,有其自然規律,不必過於執著。 南無阿彌陀佛: 是佛教術語,是梵文「Namo Amitābha」的音譯,意思是「歸依彌陀佛」,是佛教淨土宗修行者常用的稱念。 二、與修行相關的成語: 四大皆空: 佛教用語,指色、受、想、行、識這五蘊皆空,也指世間一切皆是虛幻,不可執著。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比喻作惡多端的人,只要真心悔改,也能夠馬上修成正果。 立地成佛:  比喻人頓悟,瞬間達到很高的境界,也指人改過自新,很快就能成佛。 拈花微笑:  源自禪宗公案,形容佛祖拈花,迦葉尊者微笑,表示不需言語,心領神會,也指彼此默契,心意相通。 拋磚引玉:  比喻用粗淺的、不成熟的想法引出高明的、更完善的想法。 對牛彈琴:  比喻對不理解的人講道理,徒勞無益。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比喻事情的體驗,只有親身經歷的人才能體會其中的滋味。 現身說法:  比喻以親身經歷或切身感受來勸導他人,也指用實際行動來證明道理。 因指見月:  比喻藉由事物的外在形相,來認識事物的本質,也指透過事物表象,來了解其背後含義。 作繭自縛:  比喻自己招致煩惱,自己束縛自己。 生死曠野:  比喻人生充滿痛苦和煩惱,如同荒涼的曠野。 回光返照:  比喻人在生命垂危時,突然精神煥發,但隨即逝去,也比喻事物在衰敗前,短暫的興盛。 空谷足音:  比喻極難得的聲音或消息,也比喻稀有的事物。 緣木求魚:  比喻用錯方法,徒勞無功。 水中撈月:  比喻追求虛無飄渺的東西,毫無收穫。 三、與佛教思想相關的成語: 正法眼藏:  佛教用語,指佛法的精髓,能看透事物本質的智慧眼睛。 頭頭是道:  指事情的道理顯而易見,條理清楚,也形容說話或做事很有條理。 衣缽真傳:  指將師父的學問或技藝完全傳授給弟子,也比喻將重要的東西或思想傳承下去。 白璧無瑕:  比喻人品高潔,沒有缺點或瑕疵。 來龍去脈:  比喻事情的始末,也比喻事...

【佛教故事】持戒功德鬼神都懼怕!(morality)

持戒功德鬼神都懼怕! 過去在佛陀時代的舍衛國中,有一縣的人民皆奉行五戒十善,而且縣內沒有釀酒的人。其中有一大姓家的兒子,想要遠行經商。臨行前父母特別告訴他要勤持五戒、奉行十善,慎莫飲酒,犯佛重戒。 旅途中行經他國,遇見了昔日的同學,同學非常歡喜便回家拿出葡萄酒,邀他共飲。他難以拒絕,便聽從同學而喝了酒。 回家後將事情的過程向父母稟白,父母說:「你違逆了我們的教誡、又犯了戒,不是孝子。」便給他生活所需要的財物,就將他逐出了國。 因為犯戒而被雙親驅逐的兒子,到了其他國家,便隨處住在一家旅舍。這個旅舍的主人侍奉三個鬼神,鬼神看見這位舍衛國人在主人家中,便奔走而去。主人連忙追趕並詢問原因。鬼神說:「主人您家中有尊客,我怎能向前一步?」說完便驚慌逃走。 主人心想,我的家裡只有這位舍衛國人,便問他:「您有何功德,讓我所侍奉的鬼神畏懼而離開?」客人為其說佛功德及五戒十善,又說雖然自己犯了酒戒被父母驅逐,但仍因持守四戒而感得天神所護,自然鬼神不敢侵犯。 主人聽了也希望可以受持五戒,便從客人聽受三皈五戒,一心精進不敢懈怠,並問佛在何處?可否見佛?客人便告訴他佛陀現正在舍衛國給孤獨園。 這位旅舍的主人便啟程前往。途中經過一戶人家,家中有一女,正是噉人鬼婦。因一路行來天色已晚,希望在這位女子家留宿,這位女子告訴他自己是噉人鬼婦,要他趕緊離開,慎勿留住。 這人心想,之前那位舍衛國人受持四戒仍感天神衛護,況我已受三皈五戒,心不曾懈怠,有什麼好怕的呢?於是便自行留下來住宿。 當晚,噉人鬼看見在家中四十里內有護戒神守護,便一夜未歸。第二天,這人看見鬼所吃剩的人骨骸狼藉,心生怖畏而悔退。 心中思惟,我在自己的國家衣食豐足,只因那位舍衛國人所說而前往舍衛國希望見佛,如今尚未親睹佛陀卻見骸骨縱橫,不如將這位女子帶回國內一起生活。 於是再次請求留宿,雖然女子再三提醒,自己的丈夫是噉人鬼,快回到家了,要他趕快走,他卻不相信而堅持留宿下來,且被女子迷惑而生淫念,也不再信佛、不再持守三皈五戒。 原本護衛主人的天神因此紛紛離去,於是噉人鬼得以回到家中,女子擔心他會被噉人鬼發現,便將其藏在甕中。 噉人鬼聞到人的氣味,便問女子:「你有人肉嗎?」女子回答:「我足不出戶,從哪裡得來人肉?」又問鬼為何昨晚沒回來?鬼回答因為家中有尊客,是佛的弟子,有戒神守護在外,所以我被逐出四十里外,無法回家。 甕中的男子愈聽愈心生恐怖,...

【一犯了淫戒,什麼功德都沒了】

海濤法師【一犯了淫戒,什麼功德都沒了】    廣化老法師又特別說,在經典裡面提到,每個人一出生,身邊都有兩個神,一個叫同名神,一個叫同生神。 同名神是男的,皮膚很白,你只要做好事、做善事,祂就把你記下來,每個月的六齋日回報天上;旁邊還有一個同生神,外表是黑的,專門記惡,你只要起壞念頭、壞的語言、壞的行為,祂也給你記下來。祂們兩個,同名神跟同生神,一男一女,每個月的六齋日往上呈報,甚至審查你一輩子所做的善惡。   有人以為這只是傳說而已,偏偏老法師親眼見過他們,看著他們審核自己所作的善惡。所以各位不要懷疑,獨處的時候也要保持正念,不要以為沒人看見就放逸了。    還有一個故事,在清朝末年,有一個舉人要到北京去考狀元,狀元是春榜,過了年才考的。住在遠地方的必須在冬天出發,才能趕上春天的考試。大陸上北方,一到冬天,冰天雪地,根本看不見路。這位舉子在路途上就遇到這種情況,無法趕路只好住到一家客棧,老闆娘是年輕的寡婦,她先生剛去世不久。   這位舉人原來只想住一晚上,沒想到大雪連綿不斷,根本出不了門,只好繼續住下去。 日復一日,一個是青年男子,一個是年輕寡婦,孤男寡女,天天對望,日久生情。在戒法中,動了淫念時,算是犯了「遠方便」的輕罪。起了淫念之後,男的起身向女的房間走去,舉手敲門之前他想到:如果犯了淫,天庭會革除他的狀元名。 中國古時候有一種說法:一個人若是犯了淫,縱然再好的學問,命中注定是今科狀元,天庭必定革除他的名位,他一定考不上。舉人於是放下念頭走回房間,這樣他已犯了「次方便」的中罪。   在年輕寡婦這一邊,她起了淫念之後走向男的房間,這時她想到應該為丈夫守節,死後才能升天;如果犯了淫,必定下地獄,於是她也放下念頭走回房間,同樣的,寡婦也犯了「次方便」的中罪。儘管男女雙方暫時控制自己,但終究按捺不住,青年舉子和年輕寡婦最後還是共處一室,身體抱在一起,但尚未交媾,這時他們犯了「近方便」的重中罪。 在他們身體相抱時,忽然聽見空中有個聲音:「你們兩個王八蛋,要幹又不幹;把我的功過簿,划得稀疤爛。」  接著,空中丟下來一本功過簿,他們一看,上面有他們的名字,一個原本是今科狀元,因犯淫而革名;一個原本死後升天,也因為犯淫而划掉了名字。兩個人一看嚇得發抖,從此不敢再起淫念。   從這個故事,我們佛弟子要懂得警惕,一犯了淫戒,什麼功德都沒了。 https://www.faceboo...

㊙️如果說學佛有什麼秘訣,那就是實修。(Practical practice)

如果說學佛有什麼秘訣, 那就是實修。 AI 摘要 是的,學佛的秘訣在於實修。 實修是將佛法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和體驗的過程,是成就佛法的關鍵。 實修的重要性: 轉化知識為體驗: 佛經中的教義需要透過實修才能轉化為個人的感受和體驗,而非僅僅停留在知識層面。 修正身口意: 實修是修正自身行為偏差,透過時間和實踐,不斷調整、磨練和體驗,使身口意行為趨於完善。 消除煩惱: 實修可以幫助我們消除煩惱,培養清淨心、慈悲心等,進而獲得內心的平靜和解脫。 實現修行目標: 實修是達到涅槃、成就菩薩道等佛教修行目標的必經之路。 實修的具體方式: 實修的方法因人而異,可以包括:  持戒:  遵守佛教戒律,規範自己的行為。 禪修:  通過禪定,訓練心的專注力和覺知力。 念佛:  專注於佛號,培養對佛的信心。 布施:  通過布施,培養慈悲心和慷慨精神。 服務:  通過服務他人,培養奉獻精神和同理心。 拜佛:  通過拜佛,培養恭敬心和謙卑心。 閱讀經典:  通過閱讀佛經,深入理解佛法。 總之, 實修是學佛的核心,透過不斷的實踐,才能真正體會佛法的精髓,並在生活中運用佛法,獲得心靈的成長和解脫。  AI 回覆可能有誤。 ◼️ AI 摘要 「實修」的英文可以翻譯為 practical training, practical application, 或 practice,取決於具體語境。 (Practical practice) 實際操作 以下是一些更詳細的解釋和例句: Practical training: 這種翻譯強調的是通過實際操作來學習和掌握技能,適用於描述通過實踐來提升某種技能或知識的過程。 例如: "The program emphasizes practical training in [specific field]." (這個課程強調在[特定領域]的實務訓練。) Practical application: 這種翻譯強調的是將理論知識應用於實際情況,適用於描述如何將學到的東西運用到實際工作或生活中。 例如: "We need to focus o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se concepts." (我們需要將這些概念的實務應用放在重點。) Practice: 在某些語境下,可以直接用"pr...

【眾生病既不一,法藥施有多方】病太多了,所以佛開的藥方那就很多,而且沒有一定的藥方。我們有病,佛開藥給我們治療,如果藥到病除,那個病好了,就健康了,那就不要藥了,你不能一天到晚都在吃藥,病好了就不能再吃了。(disease and medicine)

圖片
【上悟下行法師 主講|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之律要節錄》】–「眾生病既不一,法藥施有多方」 小乘修苦集滅道,他也證涅槃,那個「滅」也是涅槃,但是那個涅槃是不圓滿的,因為他證得的涅槃,那個涅槃在我們大乘佛法來看叫作「偏真涅槃」,「偏」就偏在一邊,「真」是什麼呢?就是它還是有斷煩惱,所以他那個煩惱只斷了一部份,不是全部。 因為煩惱裡面有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所以煩惱很多,你看佛教我們修八萬四千法門,目的就是要斷煩惱。但是這個煩惱他只斷了一小部分就是見思煩惱,所以沒有圓滿,因此才叫它作「偏真涅槃」,偏在一邊。 也就是塵沙煩惱、無明煩惱,他都沒有斷,所以它那個滅不是究竟滅。換句話說,他為什麼能夠斷這個煩惱,斷見思煩惱,因為他有定功,上一次我們講過,它叫做九次第定,因為如果是四禪八定那還是在這個世間,還沒有出六道,它證的是第九次第定,所以他出六道、出三界。 換句話說,那個定功的力量很強大,所以可以完全把煩惱伏住而且甚至把它斷除,就是見思煩惱不會讓它再起作用,這就是阿羅漢他所證得的,所以叫做「偏真涅槃」。 如果成了佛那就不一樣了,那就是大涅槃,那真的把見思、塵沙、無明煩惱通通都滅盡。換句話說,那個境界叫做轉煩惱為菩提了,那麼阿羅漢就沒有做到這樣,阿羅漢沒有把它轉成菩提,所以要轉成菩提要成佛。所以菩提就是智慧,煩惱轉成智慧不是把煩惱斷了,煩惱斷不了的,那是真如本性,生出來的,你怎麼能斷呢?但是你可以把它轉,把這個煩惱轉成智慧,叫做轉煩惱為菩提。 所以阿羅漢的智慧他沒有達到這個境界,他沒有做到,因為他的煩惱還不能把它轉成菩提,所以他的涅槃就所謂的偏真涅槃。這就是這一條我們跟大家簡單的來說明。 好,接下來看第五條: 【五、眾生病既不一,法藥施有多方。】 這一條就是我們常講的,法無定法。換句話說,佛有沒有說法?如果你有說,佛有說法,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佛說的,好了,《金剛經》說的你這個叫謗佛。在金剛經裡面講的這很嚴重,不可以這麼說哦!換句話說,佛有沒有說法?佛沒有說法。 佛像是一個醫生他有開藥方,所以你問佛:佛你有沒有藥方啊?沒有藥方。但是眾生有病他才開藥,眾生如果沒有病他開什麼藥呢? 所以沒有。 可是他卻講了四十九年,說了三百餘會,講了這麼多法,那是因為眾生有病呀,所以『眾生病既不一』,病太多了,所以佛開的藥方那就很多,而且沒有一定的藥方。 大家注意喔,沒有一定,每個人病不一樣,這...

劉素雲老師説出真相:淨空法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聖哲-應運而生】 感恩上淨下空法師慈悲來娑婆,救度苦難眾生

圖片
  劉素雲老師説出真相:淨空法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聖哲-應運而生】 感恩上淨下空法師慈悲來娑婆,救度苦難眾生 #神秘信息#高維次空間# - YouTube 劉素雲老師説出真相:净空法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聖哲-應運而生】 感恩上净下空法师慈悲来娑婆,救度苦难众生 #神秘信息#高维次空间# - YouTube  觀看次數: 16,830次    2025年3月16日 莲友们可以加入静雅佛音: Telegram(TG群组): https://t.me/mimi5068 Facebook(脸书)静雅佛音群组:  / mimi5.  . 静雅佛音网站: https://jingyafoyin.club WeChat(微信):mimi5068(个人账号) Line:jyfy(个人账号) zoom道场:ID: 2915942385 密码:0 《消災祈福佛七》 https://forms.gle/T2A2VabVuHeympWy9 靜雅佛音號召所有的淨土蓮友們,以七天為期舉行佛七活動。蓮友發心把平時每天能完成的基礎念佛數量報上來(每人只需報名一次,下一期若仍繼續持念,則無需再填報,若有改動,請於群組告知)群組每期第七天下午統計總數,公佈大眾,並做總迴向。念佛七共修功德迴向: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迴向所有蓮友,及一切有情眾生,業障消除,善願速成,福慧雙增,早證菩提! 南無阿彌陀佛!  《靜雅佛音網站》https://jingyafoyin.club更新了,可以直接發給大陸的師兄,直接打開紅色的(在線播放),就可以收看了,阿彌陀佛直接鏈接到油管上,希望大家廣泛轉發 靜雅佛音念佛共修課程早晚各念佛一小時(四字名號) 美西:5:00 - 6:00 /17:00- 18:00 美東:8:00 - 9:00 /20:00- 21:00 中國:20:00 - 21:00 /8:00- 9:00 歐洲: 2:00-3:00/14:00 - 15:00 英國:1:00- 2:00/13:00 - 14:00  其它時間24小時念佛助念恭誦《無量壽經》(1個半小時)  美西:15:30 - 17:00 美東:18:30 - 20:00   中國:6:30 -...

什麼是彼岸?達摩說:「無心之處,即為彼岸。」什麼是此岸?「心生妄想,則是此岸。」

什麼是彼岸? 弟子問:「什麼是彼岸?」 . 達摩說:「無心之處,即為彼岸。」 弟子問:「什麼是此岸?」 達摩說: 「心生妄想,則是此岸。」 弟子問:「此岸彼岸就在心中?」 達摩說: 「執迷之時,有此岸與彼岸,開悟之後,便無此岸彼岸分別。」 弟子問:「為何無此岸彼岸分別?」 達摩說: 「眾生置身於此岸,開悟者的心不在此岸,也不住彼岸。 如果心中還有彼岸此岸,他的心不在禪定中。」 . . 菩提達摩 標籤: 彼岸,  (圖文轉載)

【不彰人短,不炫己長】這也是我們很容易犯的毛病,人總是覺得自己都比別人高、別人都不如我,這個煩惱也是與生俱來的,貪瞋痴慢。

悟道法師晨間講話—不彰人短,不炫己長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O七集)  2020/12/18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32-007-0207   諸位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請放掌。 我們每一天上班前讀一遍《太上感應篇》,也在生活當中不斷的去提醒自己。 《感應篇》講的這個細節方面很多,所以我們要不斷的去體會,遍數讀多了,印象就會深刻。 最重要還是在生活當中能夠提起觀照,能夠修行,它才會對我們有實際上的利益。   在《感應篇》講到,「不彰人短,不炫己長」, 這也是我們很容易犯的毛病,人總是覺得自己都比別人高、別人都不如我,這個煩惱也是與生俱來的,貪瞋痴慢。 這是在六道凡夫,每一個眾生都有這個煩惱,因此儒家、道家的聖人教我們不要增長。 儒家講「傲不可長」,就是我們都有這個貪瞋痴慢(傲慢)這個煩惱,但是不要讓它不斷的增長,要讓它不斷的減輕。 佛法要超越三界六道條件比較高,要斷煩惱,阿羅漢以上才斷這些煩惱(見思煩惱),但是阿羅漢還是有習氣。 所以 佛在經上講,佛一個弟子他的傲慢煩惱特別重,證了阿羅漢果,他的習氣還在。 經過一條河,河神是一個女眾,他叫她婢女(傭人),所以這個河神就去釋迦牟尼佛那裡告狀,說你的弟子很傲慢,對我很無禮,他叫我婢女。 佛就跟她講,他已經證阿羅漢果,實際上他沒有這個煩惱,但是他那個習氣還在。 煩惱沒有,習氣還在,這個習氣就好像我們酒瓶的酒倒光了,的確一滴也沒有,但那個味道還在,必須要時間,那個習氣才能去掉,可見得這個也不容易。   我們現在只能不要讓它增長,讓它不斷減輕,他就有進步了。因此我們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 凡夫通病都是會炫耀自己的長處,揭發別人的短處,這凡夫的通病。所以在《感應篇》講,自己有才能也不要炫耀,也不要去挖人家的隱私、短處,不要去批評別人。 我們從這個地方時時刻刻來提醒自己,這樣我們在道業上才會有進步,才不會有障礙。 至於斷煩惱,實在講,我們現在在娑婆世界,特別在末法時期,我們沒有能力斷。 這個過去台中蓮社雪廬老人在佛七開示的時候也講了,就是要伏惑,我們不能斷惑要伏惑。 伏惑,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再斷惑,分兩個階段這樣就比較容易。 在這個世界修其他任何法門都必須斷惑,才能超越三界六道,一絲毫沒斷乾淨就出不去。 所以淨土法門它的方便,它的特色也在此地,希望跟大家共同勉勵。   好,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

㊙️【有些福報,其實是魔王故意給你的】修行人如若豐衣足食、住處舒適、施主賢善等樣樣具足,那樣正法還沒有成就之前,魔法已經成就了。

圖片
索達吉堪布|有些福報,其實是魔王故意給你的! 有時候,你的福報很大,也可能是魔眾加持。 智悲光尊者說: 「修行人如若豐衣足食、住處舒適、施主賢善等樣樣具足,那樣正法還沒有成就之前,魔法已經成就了。」 你條件不太好的話,容易知足少欲,諸多功德自然具足,但有了施主、財富、名聲之後,心就開始散亂,從此沒辦法行持佛法了。 崗波巴尊者也說: 「修行人福報越來越大時,魔擾、魔難就漸興起。」 一個道場規模越大,信徒越多,魔子魔孫就會夾雜其中,製造違緣,令修行人漸為貪欲、色慾、名利所毒化。 廣欽老和尚有一次帶弟子去看剛完工的承天禪寺,有個弟子見到金碧輝煌的寺院,驚嘆道:「哇!好莊嚴的佛寺啊!」 老和尚當眾開示說: 「寺院越雄偉莊嚴,以後的名聞利養就越多,若是把持不住,則會嚴重傷害修行人的法身慧命,所以,沒什麼好高興的。」 可見,魔不在外面,而在我們內心。自心若隨外境而轉,即生修行不會成功,來世也必定墮入旁生、餓鬼、地獄。 在末法時代, 有些順緣不一定是順緣,但很多眾生沒有發現,所以作者見到這種現象,生起極為強烈的悲心。 還有,末法時代行為不如法、見解不正的邪師也非常多,稍不注意,就會被其引入惡趣深淵。 《楞嚴經》云: 「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是十種魔。」 講了很多魔的形象,有些以出家相來毀壞佛教,有些聲稱自己有各種「功德」來毀壞佛教。 所以, 現在的歧途相當多,若未以正知正念觀察,然後進行細緻取捨,恐怕有些行為不一定如法。 尤其是現在的大城市中,真正的善知識並不多,五花八門的邪魔外道卻比比皆是,我們的心很容易被吸引,進而對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甘露妙法,懷疑重重、半信半疑。 甚至出家人中也有這種現象,雖然表面上威儀莊重,但對佛法的疑惑沒有解開。 因此, 出家人一定要聞思,如果沒有聞思,對佛教的教理根本不懂; 居士也一定要聞思,如果沒有聞思,用以前受到的教育、世間知識來修持佛法,這根本不現實。 麥彭仁波切也說: 「假如你明明存在一些懷疑,卻在這樣的疑惑下修持佛法,最終是不會成功的。」 在末法時代, 修行人經常受眾多魔眾干擾,邪知邪見非常嚴重,對佛法的正知正見不堪一擊,表面上很虔誠,實則對佛教一無所知,尤其是業因果、生死輪迴一點都不懂,對自己的五蘊和生活卻相當執著,這樣的人遍滿天下。 所以, 一定要通過聞、思,來遣除對佛教的懷疑,令自己趨入正道。 只要真正踏上瞭解脫的道路,就應該義...

㊙️你看那一些個富貴的人,都是因為前生供養三寶,所得的福報就那麼大!我們今生很貧困,就因為不曉得供養三寶。有人說:「這個道理,我有一點不相信。」你不信,那你來生還是一樣窮 (Triratna)

宣化上人:你們想要沒有苦,就要供養三寶,要在三寶的面前來做功德 「若人有福,曾供養佛」:假使這個人有福,他怎麼有的福?就是因為這個人修道,曾經供養過佛、法、僧三寶。 所以你們想要沒有苦,就要供養三寶,要在三寶的面前來做功德。 做功德,不要說:「我在廟上出了錢,廟上做什麼用啊?」不用問!你種你的福,不要管他做什麼用。 你供養三寶,盡你自己的心來做,在三寶面前來求福、求慧。你做功德,這就是求福。 怎麼叫求慧呢?你學習佛法,聽經、念經、誦經、研究佛法,這就是開智慧。 出處:《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序品第一〉 談到供養,這是佛教最要緊的!你要供養三寶--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佛、法、僧,這是三寶。 「為什麼我要供養三寶?三寶供養我,不是最便宜的事情?」你覺得最好,實際上,你是算錯帳! 你現在為什麼一切的事情都不如意?因為你沒有供養三寶。你現在為什麼想用錢也沒有錢用,想買一件好衣服也沒有,想住一個好房子也沒有? 這都因為你不供養三寶,所以這福報就一天比一天薄了。你若供養三寶,這福報就一天比一天增加的。 三寶,是世間的良福田,這是種福的一塊田地。所以有這麼兩句話: 泥龍雖不能降雨,祈雨必假泥龍;凡僧雖不能種福,求福必假凡僧。 那個用泥造的龍,它不會下雨,但是你想要求雨--西方人沒有這種思想,中國人有這種思想,一沒有雨下,就要求雨。 求雨到什麼地方去求呢? 就到龍王廟那兒,向用泥造的那個龍王去求雨;往往一求就有雨,果然就很靈的。你若不到泥龍那地方求雨,這雨就不來。 有人說「不求,它也會下雨。」你這個說法好像是很合乎邏輯,但是你一定知道不求它也會下雨嗎?你也不知道。 你只是想像是這樣的;可是想像中的事情,不一定就是真的。 凡僧雖然不能種福,可是你想要求福,必須要在三寶的面前來求福! 你看那一些個富貴的人,都是因為前生供養三寶,所得的福報就那麼大! 我們今生很貧困, 就因為不曉得供養三寶。 有人說: 「這個道理, 我有一點不相信。」 你不信,那你來生還是一樣窮! 出處:《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見寶塔品第十一〉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極樂導師阿彌陀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摩訶薩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GBe2LpZoY/ 佛教三寶(英語:Triratna) 供養三寶英文可以翻譯為 ...

世界上最壞的人?就是提婆達多,這個提婆達多要讓佛死,你想想看!他的心有多壞,他壞到極點了,釋迦牟尼佛還要去救他。所以,惡人不是要讓你來恨的,惡人是要讓你來感恩的。(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

慧律法師:世界上最壞的人? 在這個世界,會抹黑人家的,這個是很可怕的! 如果我們轉過來,轉過來,我們用感恩心,順境的時候,我們慶幸我們的福報; 逆境的時候,我們用感恩的,用感恩的。 師父常常講的:世界上最壞的人,就是提婆達多,這個提婆達多要讓佛死,你想想看! 他的心有多壞,他壞到極點了,釋迦牟尼佛還要去救他。 所以,惡人不是要讓你來恨的,惡人是要讓你來感恩的。 你懂嗎? 壞人是要讓你來感恩的,不是要讓你來恨的,因為他也是善知識。 所以,轉變一個觀念,你把天地之間每一個眾生,都把他當作佛菩薩,你試試看!你就不一樣,你的生命完全就不一樣! “我”,一個“我”開始;我的女朋友、我的錢、我的家庭、我的社會、我這個社會、我這個國家,你想想看!“ 由一個我”的開始, 那他一定會有看法不同的。 所以, 人與人爭,家與家爭,社會與社會爭,國家與國家爭,你不要覺得奇怪, 釋迦牟尼佛說: 佛佛道同,只有佛跟佛的看法、意見相同,你懂嗎? 這個難! very diffcult 這個難! 所以說: 要凡夫的團體沒有爭執,這個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不可能!…… 你現在要是不擺平這個,我告訴你: 你走到全世界的那一個道場,統統一樣! 當處發生,當處就是寂滅,因為本來就無我。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B8xzW1VwR/ 世界上最壞的人 英文 (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世界上最爛的人》 (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 不肯認錯的人, 不會檢討自己的人, 就是最糟糕的人。 標籤: 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十齋日,為何這麽重要?》因為每到齋日,有天神降臨人間,檢查人間善惡,將平時眾生所做的善惡業,在十齋日時結集後上報帝釋天。帝釋天根據這些善惡,對眾生的福禄壽命加减乘除,來判定眾生罪業的輕重及决定受什麽果報。(Ten Purification Days)

《十齋日,為何這麽重要?》 今日是農曆十八,為十齋日之一。 為什麽十齋日如此重要? 因為每到齋日,有天神降臨人間,檢查人間善惡,將平時眾生所做的善惡業,在十齋日時結集後上報帝釋天。 帝釋天根據這些善惡,對眾生的福禄壽命加减乘除,來判定眾生罪業的輕重及决定受什麽果報。     《地藏經・如來讚嘆品第六》云:『 能於是十齋日,對佛菩薩、諸賢聖像前讀是經一遍,東西南北百由旬内,無諸災難。 當此居家,若長若幼,現在未來百千歲中永離惡趣。能於十齋日每轉一遍,現世令此居家無諸橫病,衣食豐溢。』         如果平時不能天天行善,那在十齋日,多做善業,如:茹素、放生、護生、念佛菩薩聖號、誦經、供養三寶、供燈、行善助人等,所做功德成倍數!         十齋日的功德利益,佛在很多經典都有提到,既然經典有說明,功德這麽大,就不能錯過!(網路分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極樂導師阿彌陀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摩訶薩 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圖文轉載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6LL8oHr7n/ 十齋日是佛教、道教的習俗,要在農曆的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廿三、廿四、廿八、廿九、三十這十天齋戒。據說在此十日齋戒,禮佛、懺悔,誦經,即可保佑一家健康、平安、富足。《大智度論》等,則說六齋日,為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日。 若按《阿含經》的說法,則為「四齋日,是在農曆初一、初八、十五、廿三,於此四日守八關齋戒[1],此時也是佛教出家眾的布薩日。 原先齋日的持齋傳統為「不非時食」(過午不食),在漢傳佛教提倡素食的影響之下,逐漸演變為今日初一、十五以素食為持齋的說法,稱之為「朔望齋」。 十齋日的英文 (Ten Purification Days) 十天淨化日 AI 摘要 十齋日的英文是"the ten fasting days of the month" 或"ten Buddhist vegetarian days"。  十齋日是指佛教徒每月在特定的幾天持齋(vegetarian diet)的日子, 根據NTI Reader,這些日子分別是農曆的1日、8日、14日、15日、18日、23日、24日、28日、29日和30日(如果該月為大月)。  標...

㊙️恢復純陽之體,百病不侵的秘訣 (The secret to immunity to all diseases)

🚩恢復純陽之體,百病不侵的秘訣 一個人精足,自然神旺,表現為記憶力強,思考能力好,分析判斷能力、專注力、想像力都發達,求知欲旺盛。   從事腦力工作不疲不累,具備持久性和耐力,同時心態清朗樂觀,安寧祥和。   此外,精足還能滋潤濡養人體各臟腑,也能促進身體造血功能活躍。   當然,如果長期損傷身體,導致精不足,就會有各種症狀的出現。  食慾欠佳,喜歡刺激性食品。   心神不能寧定,思考及運算能力下降。  容易疲勞。   脾氣變壞,容易激動。   精神出現相應問題。  一個人如果不好好養生,老處在一種過度消耗自己元氣的狀態,身體自然而然就變弱了。   損傷身體的方式有很多,針對現代人普遍存在的問題,總結損傷元氣的三大主要方式為:  最直接的方式:邪淫(好色、自慰、縱欲…)  最快速的方式:熬夜;    最劇烈的方式:真動怒。   上面的三條只要佔了一條,而且常犯的話,元氣就會大幅降低。  百病叢生,到時候悔之晚矣。   要改變這樣的狀態,首先得恢復內心光明。   其實,我們每個人來到人世間的最初階段是沒有疾病的(特殊先天疾病除外),也就是所謂的嬰兒狀態,古人稱之為“純陽之體”,為什麼叫做純陽呢?   小孩子的身體一派陽氣充足的表現:哭叫一整天嗓子都不會啞,這說明元氣足;而我們大人講話一小時就感到口乾舌燥,嗓子冒煙了。   一、節制慾望,讓腎氣充足。   嬰兒沒有任何慾望的情況下陰器會勃起,小孩子在早晨醒來的時候也會出現這種表現,這是腎氣充足。   二、要讓心,生歡喜。   小孩一天平均笑170次,發自內心的喜悅,而成年人一天平均笑7次,有的時候還是皮笑肉不笑,甚至有的人一年也沒有發自內心的喜悅過幾次。   喜悅是一種體內陽氣充足的外在表現,內心的喜悅可以製造出許多有益身心健康的化學物質,如內啡肽、免疫因子等,可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和恢復能力。   三、內心溫暖,樂於助人就能產生陽氣;  一個人發自內心的喜悅可以感染別人,給人感覺很陽光,手腳溫暖而樂於助人,這都是陽氣充足的外在表現;  相反,內心冰冷,沒有憐憫心甚至總是阻礙別人的人,往往手腳就比較涼,陽氣就比較少。   四、提升溫度,讓手腳溫暖。   小孩子的典型特徵是不怕冷,全身就像一個小火爐一樣,無論冬天多麼大的雪,出去玩起雪來根本不在乎冰雪的溫度。   陽氣足的人,做事情不知疲倦,小兒是純陽之體,精力體力充足...

◎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這句佛語,意思是: 佛教中的一切教法,都是為了治療或導向一切人的心,如果沒有心這個對象,那麼一切教法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The Buddha's Teaching on All Dharmas)

AI 摘要 這句佛語,意思是: 佛教中的一切教法,都是為了治療或導向一切人的心,如果沒有心這個對象,那麼一切教法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 換句話說, 佛法是針對眾生的內心狀態而存在的,它想要幫助人們從痛苦和煩惱中解脫,實現內心的平和和智慧。 如果人們已經沒有了煩惱和困惑,也沒有了心上的疑惑,那麼佛法就失去了它的意義。 這就像一個醫生,他治病救人,但如果病患不存在,醫生也就沒有工作。同樣的,佛法也需要心這個對象,才能發揮其作用。 AI 回覆可能有誤。 這就印證古時佛家所說: 「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 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佛說八萬四千法門,要來度化眾生每一次的起心動念,用盡權巧方便,就為了要度化眾生這一念心。 如果眾生都能好好安住這一念心,相對地,也就用不著佛陀說上任何一句法。 AI 摘要 "佛說一切法" 的英文可以翻譯為"The Buddha's Teaching on All Dharmas" 或"The Buddha's Discourse on All Phenomena"。  其中,"一切法" 可以解釋為"all dharmas" 或"all things"。  更具體的翻譯, 可以根據上下文來決定。  例如, 如果指的是經典,可以翻譯為"The [specific sutra title] of the Buddha,"  其中"[specific sutra title]" 應改為該經典的英文名稱。  例如:《佛說一切法功德莊嚴王經》可以翻譯成"The Sovereign Array of Sublime Qualities"。  "一切法" 的解釋: 一切法(yīqiē fǎ): 指所有的現象、事物,包括內在的心理現象和外在的物質現象。 Dharmas: 在佛教中,"Dharma" 是指事物本質的規律、教義、真理,或事物本身。  總結: "佛說一切法" 的英文翻譯可以根據上下文來確定,但最常見的翻譯是"The Buddha's Teaching on All Dharmas...

【如如不動、仁者心動】(samādhi)

如如不動、仁者心動 一心VS三心二意 【 如如不動 】 AI 摘要 「如如不動」是佛教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意指一切事物都依照其真實的性質而存在,不受外界的影響,心境也保持不動。 它是指超越了世間凡俗的執著和分別,達到內心清靜、平穩的境界。 更詳細的解釋: 「如如」: 指事物的真實性、不變性,或稱為「真實」、「本性」。 「如如」也可以理解為「不二」或「不二法」,即沒有分別,一切事物都是本然的、不二的。 「不動」: 指心境的安定、平靜,不受外境的影響,不為外在的因素所動搖。 換言之,在「如如」的狀態下,心境不會隨外境的變化而變化,而是保持內心的平穩。 「如如不動」的意義: 看破真相: 「如如不動」的境界,是看破了諸法實相,不再被外在的現象所迷惑,而是直接面對事物的本來面目。 放下執著: 在「如如不動」的狀態下,會放下對事物的執著和分別,不再執著於外在的得失、好壞,而是保持內心的清靜。 不為所動: 不論遇到順境還是逆境,都能保持內心的平和與穩定,不為外在的因素所動搖。 達到真如: 「如如」是「真如」的異名,指宇宙真實的真相,而「不動」則指在體悟到真如之後,能保持內心的平靜與不動。 總之, 「如如不動」是一個修行的目標,它代表著一種超越世間凡俗,達到內心清靜、平穩的境界。 AI 摘要 "三昧" (sān mèi) 的英文翻译是"samādhi"。  "三昧" 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一种专注于特定对象的精神状态,可以用来形容一种专注于冥想的状态。  除了"samādhi" 之外, "三昧" 也常常被翻译成"concentration" 或"meditation"。  总而言之, "三昧" 在英文中的常见翻译是 samādhi,也可以根据语境用 concentration 或 meditation 来翻译。  相關閱讀: 遠離顛倒夢想 放下妄想分別執著 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修定 定是一心 一心就是成就 【 仁者心動 】 AI 摘要 "仁者心動"出自《六祖壇經》,意思是「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這句話用來比喻外境的變化,其實是內心的感受所致,而不是因為外在的客觀事實。 簡單來說,這句話...

佛菩薩怎麼化身在人身上?就像那個靈鬼附身一樣,佛菩薩附在某一個人身上,時間很短的,讓你這個誠心的人,或者是看他的動態,或者是聽他的言語,你豁然就開悟了,你悟了之後佛菩薩就離開了,所以他時間很短。(incarnation)

【乘願再來之人,會知道自己是佛菩薩再來的嗎?】 佛菩薩在各行各業示現,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你要問他自己知不知道? 有時候知道,有時候不知道,知道的時候不多,不知道的時候多。 這是什麼原因? 是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眾生沒有感的時候,佛菩薩就沒有應。 佛菩薩怎麼化身在人身上? 就像那個靈鬼附身一樣,佛菩薩附在某一個人身上,時間很短的,讓你這個誠心的人,或者是看他的動態,或者是聽他的言語,你豁然就開悟了,你悟了之後佛菩薩就離開了,所以他時間很短。 不是佛菩薩投胎到人道來,不是。 如果佛菩薩真的投生到人道來,那是什麼? 這個地區眾生學佛根性成熟了,人很多,他就應身來了。 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出世,這應身,一個地區的人太多了,他必須長時間留在那裡教化;如果通常這人數很少,他都用化身。 化身有兩種,一種是你看到這個人來,以後走了之後這個人忽然不見了,這是一種,一種化身;另外一種化身是附在人身上。 而附在人身上,這種情形非常之多,自己誠心誠意就有感,眾生有感,佛就有應。 “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是諸佛菩薩善巧方便,我們要懂得。 化身 英文 (incarnation) 標籤: 感應,

南無阿彌陀佛=了生死+消業障+增福慧

敬請常念 南無阿彌陀佛

▶決定一生的關鍵字 標籤

三學1 三家1 三寶1 三布施致富增福慧1 三無漏學2 三皈1 三福田1 上師1 不動心1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1 不可思議4 不思議業1 不殺生1 不生不滅1 不知道1 不肯改過就是凡夫1 不能1 不譏他過2 世間1 中國1 中招1 久病不癒1 了凡先生1 了生死2 五常1 五福臨門1 五逆十惡1 1 人來是空人走也是空1 人命無常呼吸間1 人性的弱點1 人棄常則妖興1 人生八苦1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1 人生就是一場戲1 人生的意義1 人生酬業2 人間福報1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1 什麼是佛教1 什麼是修行人1 仁義禮智信1 仙風道骨1 以戒為師1 以苦為師1 佛像1 佛化家庭1 佛學1 佛學名相7 佛學院1 佛教4 佛教徒1 佛教藝術1 佛教術語4 佛歡喜日1 佛法1 佛法僧1 佛法難聞1 佛的智慧3 佛眼1 佛經1 佛觀一滴水八萬四千蟲1 佛說1 佛陀1 供養2 保證1 信仰1 信佛很難1 信念1 信願持名求生淨土1 信願行1 修學三要轉忍空2 修學次第信解行證1 修定1 修福1 修福報1 修行21 修行人2 修行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1 修身法寶1 修道1 修道難1 做人1 做人做事的道理1 傳奇1 傳統1 僧寶1 儒家1 儒教1 儒釋道1 充滿法喜1 八識田1 六如1 六念1 具足1 冤冤相報1 冥冥之中1 別人不善與我何干?2 劉素雲老師1 功夫1 功夫成片1 功德2 功課1 功過簿1 努力1 十善2 千萬不要1 千萬不要自己欺騙自己1 千金難買早知道1 1 南懷瑾先生1 南無觀世音菩薩2 南無阿彌陀佛3 印光大師文鈔3 吃素1 合一1 吉祥日1 同名同生1 同名神同生神1 吸引力法則1 命中注定2 命運2 命運完全掌握在自己手裡1 咒語1 問題1 善導大師1 善知識7 善終1 四依止1 四句偈2 回報1 因果2 因果十來偈1 因果定律1 圖文轉載1 在家修1 地獄2 執著2 報應1 境界2 增福慧1 2 夢參長老2 夢境2 大乘佛法2 大佛頂首楞嚴經2 大德1 大雄寶殿1 天上不會掉餡餅1 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1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1 天地君親師1 天堂1 天神1 太平日子1 如何1 如是觀1 如果1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1 妄想1 媽祖1 孔子1 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1 1 孝親尊師1 孝道1 學佛14 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2 學佛最大的一個目標是了生死1 學佛答問1 學問1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1 學校沒有教的事1 宇宙人生的真相1 宇宙法則1 安樂1 宗教1 宗薩欽哲仁波切1 定中1 定弘法師2 宣化上人4 宣化上人開示2 工具1 布施1 師兄1 師父1 1 常做惡夢1 常見辭彙1 常識1 幸福美滿的教育1 廣化法師1 廣欽老和尚2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1 彼岸1 往生1 後悔1 1 心出家1 心外求法謂之外道1 心外無法法外無心1 心如止水1 心安理得1 心平氣和1 心想事成1 心理學1 心經1 忍辱1 念佛3 念佛人1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1 念佛感應故事1 念佛成佛了生死1 念頭1 思想1 恩田1 悟道法師2 悲田1 惡道1 意識1 愚癡1 感應1 感應道交不可思議1 慚愧1 慧命2 慧律法師4 懺悔2 懺悔業障7 成就2 2 戒定慧2 戒定慧三學1 戒神1 拜佛1 拜懺1 持戒1 2 掌控1 接受1 改習氣1 改變1 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1 改變命運的鑰匙6 改過就是改命1 改過自新1 放下4 故事5 敬田1 文化1 斷捨離3 斷煩惱1 早課1 星雲大師1 普門品1 智仁勇三達德1 智慧4 最大的一個目標1 最簡單的方法1 最高級的修行1 會集1 有捨才有得1 朝聞道夕死可矣1 末法1 林玄一1 林瑞碧師兄1 根本1 楞嚴咒2 楞嚴經1 業力2 業感自招1 業障2 極樂世界1 2 欺騙1 此生不能不認識的一個人1 歷史1 死亡1 毛病1 永恆1 決定一生的關鍵字1 沒完沒了1 治標不如治本1 法喜充滿2 法寶3 法身1 法身慧命1 消業障2 消除1 淨土宗2 淨士1 淨宗1 淨業三福1 淨空法師2 淨空法師語錄4 淨空老和尚1 淨空老法師1 淫心不除塵不可出1 無明1 無明習氣1 無量義1 無間地獄1 父母1 玄一5 玄一人生酬業2 玄一學佛1 玄一學佛修行5 玄一推薦1 玄一素齋養生2 玄一致富經典1 玄一識人學2 玄一讀經修定5 生死1 用功1 當成1 痛苦1 發現1 百善孝為先1 盂蘭盆節1 相信1 看破3 真善美慧1 真正的1 真正的大孝1 真理1 知過能改後不再造1 石頭1 破無明1 磨練1 祖先1 福報3 福慧雙修1 福田1 禪定1 禪語1 秘密2 種如是因得如是果1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1 索達吉堪布2 1 經典4 緣分1 練習1 習氣1 老子1 老師1 聖賢教育1 能量守恆1 自在2 自己1 自私自利禍之本源1 致富之道2 舉頭三尺有神明1 般若2 般若心經1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1 若真修道人不問世間過1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3 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1 2 苦集滅道1 菩薩2 菩薩六度萬行3 萬惡淫為首2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2 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1 蓮池大師1 蓮花1 藝術1 西方極樂世界1 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1 要真正相信佛不妄語 遇到1 觀世音菩薩1 觀自在1 觀自在菩薩1 觀音2 解決1 解脫1 訓練1 認命1 認錯1 語錄5 諸事不順1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1 諸法實相1 譬喻2 讀書1 讀經2 財神學1 走路都是踢到黃金1 起信論1 超度1 超度祖先1 輪迴1 轉變1 轉載1 迴光返照1 逆境1 這比什麼都重要1 造業1 連結1 過失1 過年1 1 道教1 邪淫是亂世的徵兆1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1 都是1 釋教1 釋迦牟尼1 里仁1 金剛種子1 金剛經2 金玉良言1 鏡子1 開悟1 開智慧1 開水1 開示2 阿彌陀佛2 阿彌陀佛語錄5 阿難尊者1 附身1 陰謀1 隱惡揚善2 集結1 雙十1 離究竟苦得究竟樂1 電腦1 順境1 顛倒1 餓鬼道1 駝鳥主義1 高僧1 高僧大德7 高僧大德開示1 鬼神2 魔王波旬1 黃念祖居士1 黃警官講故事1 黃金1 黄柏霖警官1
顯示更多

不限時間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玄一:《阿彌陀佛在心間》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一切眾生阿彌陀佛 玄一合十

海賢老和尚是阿彌陀佛再來

劉素雲老師説出真相:淨空法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聖哲-應運而生】 感恩上淨下空法師慈悲來娑婆,救度苦難眾生

【在家念佛,對社會也有貢獻,老實念佛,安定和平】每月閉關一天,念佛迴向全球。玄一:學佛答問2022_0318

玄一:最吉祥的一句話,逢人就說阿彌陀佛。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到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玄一:阿彌陀佛。防疫治本是「素齋念佛」(1)凡念佛處,疫不入境 (2)持戒是你最大的保護 (3)素食是最好的平安符

玄一:【三輪體空】的智慧攝受是修行、布施、供養、回向等一切法門的最高、最殊勝、最圓滿的修行境界。 三輪體空又名「三輪空寂」

《阿彌陀佛十念法》

玄一學佛修行:全素齋戒念佛=養生之道+致富之道+成佛之道。佛說:阿彌陀佛念佛成佛

玄一學佛修行 |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