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25的文章

【先以欲鈎牽,漸令入佛道】眾生的境界相,他在五欲當中,你如果引誘他讓他學五欲,他就漸漸入佛道了,這個時候你再教育他,他就信了。(Is it good for me)

夢參老和尚 | 先以欲鈎牽,漸令入佛道 每一個佛利益眾生的善巧方便不同,成佛的道果是一樣的,每位菩薩也如是。 因為我們對於是非邪正都分不清楚,你若學會了用占察輪,假地藏菩薩的慈悲力量,我們就學會了。 學會了什麼呢? 善用其心, 占察輪就指導我們善用其心。 當我們有懷疑,很多事物決定不下來,用用占察輪吧! 說個簡單的問題,當你買房子,這個房子吉祥不吉祥? 買了對我有好處沒有? 你也可以用占察輪,地藏菩薩如實告訴你。 你要投資一筆生意,你掌握不定投資下去是賠是賺,你也可以用用占察輪。 地藏菩薩告訴你,說你可以投資,有利息可賺; 如果是告訴你不能夠投資,投資下去虧累,那就不要投資了。 像我說這個事跟修道沒關係,或者有的道友疑惑地藏王菩薩能管嗎? 地藏王菩薩慈悲,佔察輪有一百八十九種,所表達的就是這些個問題。 為什麼地藏菩薩在世間上也能這樣來幫助你呢? 使你相信地藏菩薩,漸令入佛道。 如果最初不給你點便宜,你不會信。 如果你求什麼都告訴你非常正確,你說地藏菩薩真了不得,那我就一心一意的相信地藏菩薩,從世間相,地藏菩薩漸漸就引入你到出世間,從出世間漸漸就教導你行菩薩道。 真正了脫生死要行菩薩道。 我想發財,世間財發了你也得不到,靠不住的; 讓你發三寶財,發法財,永遠不失掉。 所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就是這個含義。 經常還有這麼句話“先以欲鈎牽,漸令入佛道”。 眾生的境界相,他在五欲當中,你如果引誘他讓他學五欲,他就漸漸入佛道了,這個時候你再教育他,他就信了。 大家看到觀世音菩薩化現的身體當中,有一個手跨花籃的菩薩,這故事怎麼發生的呢? 觀自在菩薩化現一個賣花的女郎,當然這賣花女郎相貌非常美麗,她跨著花籃賣花,好多人圍著她,不是買花,是貪圖她的美色。 很多人爭著要娶她為妻,觀世音菩薩就說了,你們誰能背得《觀世音普門品》,我就嫁給你們。 那些個秀才,一來就一二十個人都能背得了。 她說那你們這麼多人,我嫁給你們誰? 你們誰一天能背出一部《妙法蓮華經》,我就嫁給誰。 這個人就很少了,只有一個學士,他一天背了一部《妙法蓮華經》,他就接這個賣花女郎結婚了。 一結婚入洞房,這個女孩子就死了,於是這個秀才看見真是無常。 這個秀才姓馬,這個故事有名有姓,他從此發心修道。 這就是佛菩薩在一切法當中“先以欲鈎牽,漸令入佛道”。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

學佛必須瞭解:無常與無我 (Three Universal Truths)

學佛必須瞭解:無常與無我 聖嚴法師 一、無常是苦 佛法的基本觀念是苦,因為無常所以是苦。一般的人不知道苦從那兒來,實際上‘苦’有所謂的四苦或八苦。四種苦是基本的觀念,乃指生、老、病、死。生並不是指出生,而是生存、生活;人在出生以後,於生存、生活的過程中,本身就是一個苦的事實。 在這個苦裡,又含有無常,無常就是由少小而變成衰老,老是指生命的過程,一天一天地過去。年輕人可能不覺得生命的過程是痛苦的,其實我們多過一天,就有一天的不舒服在病中過去。人還年輕時就很害怕死,死亡的威脅及死亡的事實,都是最苦的事。生、老、病、死四種苦,是釋迦牟尼佛悟到的人生四大真諦的第一真諦。 除了上述四種苦之外,還有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和五蘊熾盛苦,加起來便成人生的八苦,這些都是由於無常的關係。‘求不得苦’是因所求的對象在變化,自己也在變化,條件也變了,所以求不到。 昨天他愛你,今天有第三者插進來,把你愛的人搶走了,因緣產生變化,就是無常,所以求也求不到了。也有已經得到手的,因為因緣產生了變化,上了架的鴨子,也有可能飛了。無常是不斷地變化,變化無常,故有求不得苦。 ‘怨憎會苦’是不是也是無常? 是。 怨多半是從恩來的,如果從無始以來彼此互相沒有關係,怨亦無由生起。怨深的原因,是彼此之間互相有恩,互相的關係比較深,結的怨恨也比較深,例如:夫妻之間就是‘不是冤家不聚頭’。冤家就是情況變了,本來是恩愛的,但是由於情況變化、觀念變化和環境變化,就變成了冤家。誰都不想恩愛變成冤家,但是由於與自己的利害相衝突,以及環境變化的影響,就成了冤家,而冤家還又不容易分開,反而常常會碰在一起,這就是怨憎會苦。 ‘愛別離苦’也是無常,這很容易瞭解。親子之愛、師生之愛、夫妻之愛、朋友之愛,彼此互相非常親愛的人,由於發生情況、因緣變化、自然現象等,便非得分離不可,這也是無常。 ‘五蘊熾盛苦’也就是四大不調、心理矛盾、精神失控。四大是指物質的身體不調和,因為它的變化無法控制預料,就成了病苦。還有自我的思想,內外發生衝突,自己的思想在變,外在環境也在變,不能適應;自己折磨自己,前念和後念互相較勁;昨天的想法和今天的想法不一致;魚與熊掌不能兼得的衝突;理想與現實的脫節;物質與精神的失衡等等,便造成了造惡業、受苦報的一生又一生,五蘊相續。 二、無常放得下 如若能夠覺悟萬法無常的話,馬上便得解脫;不瞭解無常,不知道是無常,所...

佛說:修行不是讓你什麼都順,而是讓你知道為什麼不順?修行不是等待菩薩來救贖,而是需要自渡,去向內求,提升自己的內在認知。(Improve awareness)

圖片
佛說: 修行不是讓你什麼都順, 而是讓你知道為什麼不順? 修行 不是等待菩薩來救贖, 而是需要自渡, 去向內求, 提升自己的內在認知。 修正自己的 貪、嗔、痴、慢、疑, 利益他人圓滿自己。 修行前錯誤都是別人的, 修行後因果都是自己的。 修行前什麼都想要, 修行後什麼都不缺。 生活原不苦, 苦的是欲望過多。 人心本不累, 累的是放不下太多。 你見不得別人好, 別人未必不好, 但你肯定不好, 因為你內心沒有美好。 你希望別人好, 別人未必好, 但你肯定會好, 因為你心存美好。 弘一大師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5mixuc9t8/ 提升認知 英文 (Improve awareness) 提高意識

【三皈是戒律的基礎】千萬要記住,受三皈依是接受佛法修學最高的三條指導原則: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 (The basis of Vinaya)

【三皈是戒律的基礎】 (大智慧⚭正能量) 問題是: 你是不是真的受了三皈呢? 🌸關鍵在此,如果真的接受了,那從今而後,思想、言行、動作,一定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真正的三歸弟子,是佛的學生。 若是受了三皈還是迷惑顛倒,還是邪知邪見,還是樣樣污染,那就錯了! 那你到佛門來受三皈; 受的什麼三皈? 受到的是 迷而不覺、 邪而不正、 染而不淨; 你怕你的迷、邪、染還不夠多,還要再受一次,那還得了! 那就大錯特錯了。 這是諸位同修統統要搞清楚,搞清楚的。  我聽說我們這會,也有不少同修,想要求受三歸,我今天在此地,都傳授給你們了。  這個要知道,這叫真正的傳授,那個三歸證書不重要,是你心裡頭真正回頭,這個重要,這是諸佛菩薩承認的。 千萬要記住,受三歸依是接受佛法修學最高的三條指導原則,不是說歸依某個法師,那就糟啦! 那你就迷惑顛倒。你明明是歸依三寶,不是歸依某法師。  🌸『歸依某法師』是邪知邪見,迷而不覺;你迷上這個法師,喜歡這個法師;又分別那個法師,我就不喜歡他,我不歸依他。 你看你都迷了! 你的思想不是正知正見,你是邪知邪見,你心裡頭有分別、有執著,你已經染污了、不清淨了。  所以說歸依某一個法師,又認為這個法師是我的歸依師,給諸位說你歸依的決定是迷、邪、染,你對三歸完全不明了,完全不懂。  🌸法師是代表僧團,為你傳授三歸,你接受三歸之後,住持三寶也是我們的老師,我們要尊重;我們的心要清淨,我們的心要平等,凡是出家人,都是我們的老師 ,這就對了。  要確實明了,這個傳授三歸的法師,他是僧團的一個代表人,他傳授,他做證明你是三寶弟子,千萬不要搞錯了。  如果說歸依一個人,這個人是我的歸依師,那個不是我的歸依師,將來你的果報是在阿鼻地獄。  我跟大家講的是真話,不是假話,不要以為我在這裡嚇唬你們。 為什麼有這麼重的罪業呢? 因為僧團是和合僧團。  🌸你們看戒律,我們會講到不偷偷的戒,這個是盜僧團裡面的物品,結罪最重。  為什麼最重呢?  因為僧團不單是一個國家、一個地球,僧團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出家人,統統都有份;那你結罪,就太重啦! 所以他墮落也重。 僧團是和睦的,是一體的,如果分別這個是我師父,那個不是我師父,你在那裡分化僧團,你在那裡破壞僧團,這個罪過就重了。  像現在的黨派一樣,你在黨派裡頭製造分裂,在國家裡頭製造分裂,這個罪...

《玄一筆記》今日26-2121

圖片
《玄一筆記》最近7天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5-0126-2121 每一個人自己都有「本尊」,也可以有很多的「分身」(代表)來為他做事;若是忘失自己的本能(本尊),向外尋找本尊,那就是心外求法,就是非法。 https://logos84000.blogspot.com/2023/05/blog-post_10.html 【放下】“這輩子你最愛的人,就是上輩子最愛你的人,來的都是'債',要還,還要還得乾乾淨淨,離開就是還清了,即使錯是別人的,業也是自己的。前世不欠,今生不見,若是相見,定有虧欠。” - There must be something wrong https://logos84000.blogspot.com/2024/03/there-must-be-something-wrong.html 玄一:度自己第一要緊 https://logos84000.blogspot.com/2022/02/25.html 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福不能抵業,富貴學道難。(Blessings cannot offset karma) https://logos84000.blogspot.com/2025/01/blessings-cannot-offset-karma.html 玄一:什麽都可以斷,阿彌陀佛不能斷。念佛成佛道,不念去六道。我們看這句佛號,要看跟空氣一樣,不能一分鐘不呼吸空氣,不能一分鐘不念阿彌陀佛。 https://logos84000.blogspot.com/2025/01/10.html 【信佛很難,需要五輩祖宗行善積德,家族裡才出一個念佛人】你能學佛,至少要五輩沒有殺業才會有一個人入道。不是指我們多麼有本事,是要五代人都沒有大的業障,家族中才會有一個後人信佛。(It is difficult to believe Buddha) https://logos84000.blogspot.com/2024/08/it-is-difficult-to-believe-buddha.html 貪也可以解釋為執著,我們執著就會有痛苦。仔細想一想,我們哪一種痛苦不是由貪延伸而來的呢?貪錢、貪色、貪吃...等等,一切都由貪而來。(greed) https://logos84000.blogspot.com/2025/01/greed....

什麼是無明?What is Avidyā?

什麼是無明? 無明就是(不明白)。 無明就是無智慧、愚癡。 無明就是(迷邪染) 無明就是「迷」而不覺 無明就是「邪」而不正 無明就是「染」而不淨 無明就是(迷惑顛倒) 無明就是(貪瞋癡慢疑) 無明(梵語:Avidyā,巴利語:avijjā), 又叫做無明支, 佛教術語, 名煩惱的別稱, 為明的相反詞; 為十二因緣之首位, 一切苦之根本。 因對法界不如實知見, 所以造作顛倒的行為; 即 闇昧事物, 不通達真理與 不能明白理解事相 或道理的精神狀態。 亦即 不達、不解、不了, 而以愚癡為其自相。 泛指無智慧、愚癡。[1] 俱舍宗、唯識宗 立無明為心所 (心的作用)之一, 即稱作痴(梵語:moha)。 說一切有部 將其列入 大煩惱地法。 標籤: 佛學名相, 佛教術語, 無明,

什麼是禪?- What is Zen?

什麼是禪? What is Zen? Zen可以指: 禪 ,英文zen或chan,佛教術語。 禪 在中文原意是「帝王的祭天地之禮」或「禪讓王位」; 佛教傳入後,作為梵語「dhyāna」的音譯。 譯語詞(讀作ㄔㄢˊ) 禪那(梵語:dhyāna;巴利語:jhāna):意譯「思惟修」、「靜慮」,又譯為「禪定」,略稱為「 禪 」是六波羅蜜之一。 按《大毘婆沙論》,「若定能斷不善、無記二種結者,名為靜慮」(能斷結之義)、 「若能正觀,堅固難壞,相續久住,於所緣境長時注意而不捨者,名為靜慮」(能正觀之義), 禪那(dhyāna)專指色界四禪,兼具「能斷結」與「能正觀」; 三摩地 (samādhi)則涵蓋所有類型的定境。 坐禪(梵語:pratisaṃlayana;巴利語:paṭisallānā):指在靜室內以坐姿禪修。若是步行走動禪修則叫行禪、經行。 禪宗:大乘佛教流傳於東亞的一支佛教宗派,由南天竺禪師菩提達摩傳至中國。 原是以「坐禪」為中心的修行集團,後經牛頭法融、黃梅弘忍的發展,大成於六祖曹溪慧能,成為一支具有獨特精神意趣的宗派。歐美國家據「 禪 」的日語音譯爲Zen,或據中文音譯爲Chan。 參禪:禪宗術語,指參究佛性,了悟本心,又作「參玄」。 Zen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zen - Google 搜尋 其他人也搜尋了以下項目 zen中文 zen意思 zen超人回來了 zen品牌 zen工作室 zen姓氏 zen傳說 zen發音

【空、假、中三觀】當我們用「空假中」的智慧來面對人生的時候,你這時候的心態是一個最圓滿的心態。(three contemplations - three truths)

空、假、中三觀 上淨下界法師開示 那我怎麼去找到我的家呢? 在《楞嚴經》的思想模式就是「空、假、中三觀」, 你遇到你任何的人事,你永遠保持「空假中三觀」。 第一、你要先修「空觀」破執。 我們遇到一個生命的現象,可能是個順境也可能是個逆境, 我們一個最大的毛病就是「心隨境轉」,我們順著因緣的方向去走,那就完了! 《楞嚴經》告訴我們你要「逆向思考」── 你要問它「你從什麼地方來?」 你不要管這個因緣怎麼走,你要去「回光返照」── 去找它的根源 「你從什麼地方來?」你為什麼有這樣的色身?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思想?從什麼地方來? 答案就是: 「覓之了不可得。」 ──我們從「空性」而來,只就是一種業力的顯現, 我們過去曾經有一段的業力,現在表現出來,而創造你今生的一個假相,這個假相是 「因緣和合,虛妄有生; 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它只就是生命一種的假相,所以它沒有一個真實的體性。 當我們看清楚生命的真相,我們的內心開始平靜下來,開始無住; 能夠不住在色受想行識,我們從今以後不再跟著我們的感覺走,不再跟著我們一時的想象走,我們在生命當中,這叫「正念真如」。 在你回家的路當中,雖然感覺還會不斷的干擾我們,我們過去習慣性貪戀娑婆的想法,還會不斷的刺激我們,但是你可以做到「不隨妄轉」。 因為它是一時的假相,你連斷它都不要斷它,因為它是虛妄的,你斷它幹什麼呢? 你只要不跟它結合, 它就對你不能產生力量。 所以在整個生滅的因緣當中,找到一個不生不滅的家,就非常重要。 第一、讓你今生能夠達到最大的安定。 第二、讓你所念的佛號變得非常的堅固不可破壞,你的煩惱不能障礙你,即使你有病痛也不能幹擾你,外在的鬼神、外在的魔王也不能刺激你, 因為你的心住在一個真實不生滅的本性。 所以「空假中」從『空觀』當中,找到我們生命的安住處; 『假觀』讓我們務實的面對生命,也不要否定今生的五陰假相, 因為你未來往生淨土的資糧,還得靠這個假相,靠你的身體來拜佛,靠你內心來憶佛念佛。 大乘佛法是觀一切法空,但是不壞假名、假相、假用,保持它的功能,但是不要對它產生執取,這個我們叫做「借假修真」。 所以當我們用「空假中」的智慧來面對人生的時候,你這時候的心態是一個最圓滿的心態。 大乘佛法對人生就是三種看法: 「空、假、中」,『中』它只是個調整,其實就是「空觀跟假觀」。 你覺得你最近躁動不安,「假觀」太強,就加強「...

楞嚴咒(梵語轉寫:Śūraṅgama mantra)

圖片
楞嚴咒(梵語轉寫:Śūraṅgama mantra),又稱首楞嚴咒、大佛頂首楞嚴神咒等, 出自於《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七,全咒分為五會,共計427句、2620字,是漢傳佛教日常課誦咒語中最長的神咒,載於《禪門日誦》等課誦文本的早課[1][2]。 Shurangama Mantra 梵文大佛頂首楞嚴咒.開寶四年刻.北宋公元971年 楞嚴咒之名是一般的習稱,經中稱作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般怛囉無上神咒,而「摩訶.薩怛多.般怛囉」(梵語:mahā-sitātapatra)即「大白傘蓋」之意[3]。 因此,此咒即是大佛頂白傘蓋陀羅尼(梵語:tathāgatoṣṇīṣa sitātapatrā dhāraṇī),為持明咒藏佛頂部中咒語,現存梵本及漢、藏、西夏、回鶻、蒙語多種譯本[4]。 標籤: 咒語, 早課, 大佛頂首楞嚴經, 楞嚴咒, 

感覺到痛苦,是因為你把不是永恆的事物,看作為永恆 (pain)

圖片
感覺到痛苦, 是因為你把不是永恆的事物, 看作為永恆。 宗薩欽哲仁波切 (圖文轉載)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PrWnCFgqP/ 痛苦 英文 (pain) 疼痛 @玄一學佛修行: 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看破放下 《遠離顛倒夢想》 放下 妄想、分別、執著。 佛說: 宇宙人生的真相 苦空無常 標籤: 無常,

【不淫則無生死輪迴】佛法修學的中心是定,戒是幫助我們得定,是重要的手段,捨離戒而得定,絕對不可能 (The center is Zen)

⛳️⛳️⛳️〖#不淫則無生死輪迴〗(大智慧⚭正能量) 二、戒淫 1. 不淫則無生死輪迴 阿難。 雲何攝心我名為戒。 若諸世界六道眾生。 其心不淫。 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交光大師這個科判就是註解,注得很清楚。  這四重戒, 他老人家先為我們說明: 『戒是定、慧的前方便。 也就是修定開慧的基礎,如果沒有‘淨戒’,就沒有辦法得定發慧。  這個淨的標準, 要依佛在本經所說的。 我們學佛的同修,在此地是修念佛法門的佔多數; 念佛為什麼不能得『一心不亂』?  甚至於我們把標準往下面再降一點——功夫成片。 念這麼多年的佛,功夫成片也沒有得到;參禪不能得禪定,學教不能得圓解,這原因在什麼地方? 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古來那些大德,無論出家、在家,似乎修學得這些境界好像都不難,時間也不太長,利根的人三、五年就得到了,鈍根的,十年八年成就的很多很多; 為什麼我們今天得不到?  細細的去追究其原因,就不難明白,是我們自己基礎的工作沒有做好。  像蓋房子一樣,地基沒有打好,雖然拼命往上蓋,總是蓋不成功,道理就在此地。 尤其是現代人,學佛很時髦,不但在國內,就是在國外也挺時髦的,對於經論很喜歡,談到戒律就搖頭了;而且對於戒律,還有一種誤會。  什麼誤會呢?  認為戒律是生活的規範。  說到戒律就會想到;這是三千年前古印度人的生活規範,不適合現代人。 因此,把戒律就捨掉了。 縱然留一點形式,也沒有認真去體察,當然更沒有認真去修行,這是我們念佛為什麼不能得功夫成片,參禪不能得禪定的根本原因。  所以交光大師的註解, 一開端就給我們說出: 戒是定、慧的基礎; 『前方便』就是基礎。 通常說到戒律,總是說殺、盜、淫、妄,把『不殺生』擺在第一條; 五戒它是第一, 八戒它也是第一, 菩薩戒它還是第一。  但在『楞嚴』會上,佛為我們宣說四重戒,是把『淫戒』擺在第一,它的次第是: 淫、殺、盜、妄。  為什麼排列順序跟通常戒律不一樣呢? 交光大師在此地也為我們說明: 諸佛菩薩接引一切眾生是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慈悲為本,『不殺』是真實的慈悲,所以將不殺生擺在第一條。  本經的情形不一樣,這部經它的因緣很特殊,教起因緣跟其他經不一樣,是阿難啟請的,與阿難的修學有著密切的關係,這在本經第一卷裡面 ,說得很詳細。 這部《楞嚴經》怎麼來的?發起的因緣是什麼? 阿難,我們知道他是釋迦牟尼佛的侍者,在佛諸大弟...

什麼是《如來》?音譯為 多陀阿伽陀, 佛的十大稱號之一。(Tathāgata)

什麼是《如來》? ㊙️如來(梵語:तथागत,羅馬化:Tathāgata), 音譯為「多陀阿伽陀」, 佛的十大稱號之一。 梵語「तथा」 (tatha)意思是「如」, 意思為如同或不變。 「आगता」(āgata) 意思是「來」。 如來即 「如同來了」或 「不來不去」之義。 《金剛經》中解釋爲 「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故名如來」; 也有解釋作 「如諸佛而來,故名如來」。 《如來》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 若能轉境,即同如來。 ◼️相關閱讀: 什麼是佛? 「佛」是 覺者。 覺者「佛」也, 迷者「眾生」。 一念覺 是「佛」, 一念迷 是「眾生」。 ◼️ 《玄一夢境》 夢中境界: 如是我聞一針見血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一切眾生必定成佛 一切眾生阿彌陀佛 玄一合十普皆回向 《玄一心經》 南無觀世音菩薩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涅槃三德秘藏》 法身 般若 解脫 《法身》 法譬如水 身為載道器 《般若》 般若為導淨土為歸 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解脫》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標籤: 佛學名相,

〇皈依就是回頭。懺悔就是改過。改過就是改命。轉念就是轉運(業)。(take refuge)

〇 「皈依」就是回頭。 「懺悔」就是改過。 「改過」就是改命。 「轉念」就是轉運(業)。 ──玄一學佛修行 2025_0118_1111 ㊙️《改變命運的鑰匙》 ①深信因果 ②懺悔業障 ③斷惡修善 ④積功累德 ◼️ 《人生酬業》 三世因果六道輪迴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因果是宇宙必然律 業力是無形的慣性 江山易改習性難移 不肯改過就是凡夫 因為所以就是因果 沒完沒了就是輪迴 老糊塗「因為」老不修 老不修「所以」老糊塗 @玄一就是道: 你終於不糊塗了, 做了個最正確的決定。 〇 皈依 英文 (take refuge) Triple Gems:三寶 Triple Gems、Three Treasures,皆可用來指「三寶」。 皈依三寶的「皈依」 通常用 take refuge, 所以「皈依三寶」可以說是 "Taking refuge in the Triple Gems." 若要把三寶分開來說, 則可以這麼表示: "I take refuge in the Buddha, the Dharma, and the Sangha."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 【佛法ABC】 從OMG到OMB https://www.ddc.com.tw/ec/event/2022/05/5humanity/page3.html 標籤: 皈依, 懺悔, 改過, 選擇, 決定, 命運,

貪也可以解釋為執著,我們執著就會有痛苦。仔細想一想,我們哪一種痛苦不是由貪延伸而來的呢?貪錢、貪色、貪吃...等等,一切都由貪而來。(greed)

圖片
貪也可以解釋為執著, 我們執著就會有痛苦。 仔細想一想,我們哪一種痛苦不是由貪延伸而來的呢? 貪錢、貪色、貪吃...等等,一切都由貪而來。 ◼️ @玄一學佛修行: 貪是鬼,欲是魔。 貪就是貧。 不知足就是缺。 貪瞋癡三毒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無》 無我則無痛 無惡則無苦 無欲則剛 貪 英文 (greed) 標籤: 執著, 貪, 痛苦,

【知足少欲】知足就是內心裡知道滿足,少欲就是心裡沒有太多的慾望。有很多種解釋,但是最究竟的知足少欲就是放下心態,心地清淨。 (Contentment and less desire)

圖片
(圖)觀音頂戴阿彌陀佛 一提到“知足少欲”,很多人都認為應該穿得破破爛爛的,住得破破爛爛的。其實不是。 知足就是內心裡知道滿足,少欲就是心裡沒有太多的慾望。 有多大福報就享受多大福報,有這個福報就住別墅,沒有這個福報就住山洞,這叫知足少欲。 所謂知足少欲,就是認識到你現在已經相當好了。 如果能知足少欲,無論你現在是什麼身份,什麼條件,當下你就圓滿了。 我們現在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缺這個,少那個: “我還要爭取,還要努力。”這就是不知足,不少欲。 所以你的功德、福德不能圓滿。 若是你真正知足了、少欲了,功德當下就圓滿,福德也是當下圓滿。 “我現在學佛修行,還要學很多佛理,還要積累很多功德。” 其實這也是不知足、不少欲。“ 那是不是我不能學佛理,不能積累功德啊?” 也不是。 你無論是學佛法,還是積累功德,就是為了圓滿。 若是你真正知足了、少欲了,真正放下心態了,當下就圓滿了。 所謂 “迷時千卷少,悟時一字多”, 當你迷惑時,讀一千卷佛經也不能開悟,不能成就。 佛法字字句句都在講心態,你心態放下了,心地清淨了,這叫精通。 “一經通、一切經通”,只需要一句話或一個字,你就通達了。 其實這一句話、一個字,講的就是心態。 知足少欲有很多種解釋, 但是最究竟的知足少欲就是放下心態,心地清淨。 若是你現在能放下心態,當下就是圓滿的。 我們在講的時候, 有很多程序, 有很多次第, 要一步一步地走; 若是你真正看破了、放下了、知足了、少欲了,一下子就圓滿了。 (圖文轉載)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87Y7Wk27S/ 知足少欲 英文 (Contentment and less desire) 無欲則剛 標籤: 知足, 少欲, 無欲則剛,

佛說:《八正道》(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圖片
進入2025年, 美國加洲山火、韓國濟州航空空難、西藏地震,這些災難以及全球經濟衰退都令人想起預言家對2025年災難的預言恐成真,深感擔憂! 在災難面前人心恐慌,我們需要保持人生正道增加正能量! 佛教講 :「 八正道 」 與我們人類實際生活緊密相關。 如果缺乏 正道, 對生存缺失 正念, 一些人的 信念感 正義感, 會瞬間瓦解。 【 八正道 】的內容是什麼呢 ? 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 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 正 見 》 正確的、合理的見解, 其中心思想就是要了解, 因緣生法 和 性空無我 的道理。 懂 因果法則, 就不亂來, 懂 無我, 就可徹底消除 自私自利的觀點。 《 正 思 維 》 如果所想的一切, 都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 處處有門戶之見, 由此而製造矛盾, 這就是不正的思維。 用現代的話說, 就是不正確的思想。 一個人的行為, 必須有正確的思想作指導, 才能做好事, 不然就要做壞事了。 《 正 語 》 是指在言語方面保持清淨, 不說謊話、不打妄語, 對人要真實, 不說粗言惡話、罵人, 不說挑撥離間的話, 使人們不和。 正語就是說真實語、說正直語, 說柔軟語、說和合語, 達到語言清淨,即口業清淨。 《 正 業 》 即正當的行為, 搞貪污腐化、殺人放火, 坑蒙拐騙、勾心鬥角、爾虞我詐, 這些行為不正確,這叫不正業, 其結果是遭受災厄。 禍福無門,唯人自召, 善惡相報,如影隨形。 ☀️ 《 正 命 》 我們必須要正確的生活, 要以正法而活命, 不要以邪法而活命,不要欺騙, 如果在勾心鬥角中, 在互相傾軋中來活命, 就失掉了人生價值。 《 正 精 進 》 什麼叫精進 ? 「 精 」就是專精, 保持純一不雜叫精。 「 進 」就是奮鬥不息, 遭遇什麼苦難、挫折都不退道心。 只有向前,不會退後。 《 正 念 》 就是正思維、正觀察,是智慧, 可以保持「 定 」的功夫, 正念相續不斷, 觀察真諦 了了分明。 《 正 定 》 「 定 」就是禪定、就是止觀, 印度語又叫禪那、舍摩他, 有定力可以產生智慧, 可以正確觀察,抉擇事理。 願我們得佛加持, 時刻保持正道思維, 平安健康的渡過艱難的2025年,加油! 放下自在 🍃 南無阿彌陀佛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戒殺放生,吃素念佛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WmV1RNvNx/...

【人來這個世間不要損福報,要積福報】①恩田:就是你要孝順父母、超度祖先。②敬田:各位要供養三寶。③慈悲田:各位要放生,幫助貧窮人。(英語:Punya (Hinduism))

圖片
人來這個世間不要損福報,要積福報。 海濤法師 2024/07/11 釋迦牟尼佛過去也是因為供養燈油三個月,而被授記的;燃燈如來也是因為供燈而成佛,叫燃燈佛。 所以每一個佛要成佛, 點燈是個資糧。 什麼叫資糧? 造佛像、印佛經、點燈、供養三寶、下施鬼道,這些都是成佛的資糧,那你要把握機會多做。 有時候他們買一間房子,台幣幾千萬,我都說你乾脆住便宜一點,去造佛寺、造佛像、印佛經,功德多大啊,自己隨便住就好了,盡量去做功德。 所以,很多人會笑佛教國家沒錢,不是沒錢,他們錢都拿去做功德了,自己過得很隨便,所有錢拿去造佛寺、供養出家人,這個叫聰明! 人來這個世間, 不要損福報,要積福報。 積福報有三個方面 , 念一下: 感恩的福田、 尊敬的福田、 慈悲的福田, 叫恩田、敬田、悲田。 [恩田], 就是你要孝順父母、超度祖先。 [敬田], 各位要供養三寶。 [慈悲田], 各位要放生,幫助貧窮人。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D2BJRqHLG/ 積福報 英文 (accumulation blessing) 福德(梵語:guṇa);佛教術語,最早來自印度諸宗教共有觀念(英語:Punya (Hinduism))。指福報與德行,一般指善業的回報,現在或未來世在世俗法上的利益與回報 標籤: 增福慧, 修福, 

《玄一筆記》最近7天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圖片
《楞嚴經》裡辨別邪師的六个方法:①毀謗出家,輕蔑持戒②贊嘆淫欲,褻瀆佛法③神通異端,驚世駭俗④我慢無比,跋扈專橫,因魔力所持故⑤現奇特相,無益苦行,以貪供養⑥未證言證,打大妄語 https://logos84000.blogspot.com/2023/04/blog-post.html 每一個修行的人開悟以後,都感到好笑。笑什麼?用了多少年的功夫,找這個誰。㊙️古人說:修德有功,性德方顯。如果把我們的愛好漸漸改掉了,我們本有光明、性德就顯現了。參念佛是誰,這個誰也就是我們的性德,本性德、佛性德。你沒有一定的功夫,這個性德顯不了。 https://logos84000.blogspot.com/2022/04/blog-post_3.html 【缺乏「福德」,難以修行!】It is difficult to practice without merit https://logos84000.blogspot.com/2023/10/it-is-difficult-to-practice-without.html 【不順,是因為你沒有「福報」】- Not going well https://logos84000.blogspot.com/2024/03/not-going-well.html 【因為你福報不夠,所以總被業障拖著走】智者大師說過:修福德不修智慧,叫作愚;修智慧不修福德,叫作狂。 消耗享用過去的福報叫做“吃腐食”,不積福報總有一天會把福報吃完,沒有福報處處是苦。 https://logos84000.blogspot.com/2022/05/blog-post_19.html 大智慧的佛陀告訴我們,修行的重點有兩個:(一)慎勿信汝意(二)慎勿與色會 https://logos84000.blogspot.com/2023/10/blog-post.html 【因看色情東西一事無成】- Nothing is accomplished because of watching … https://logos84000.blogspot.com/2024/04/nothing-is-accomplished-because-of.html 「有求皆苦,無求即樂」,因為只要有所求,當求不到或得到太少時,就會起煩惱,這就是求不得苦。佛法中提到:「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現在學佛了,要補習三個根】要聽誰說?要聽祖先說。祖先在哪裡?《弟子規》、《三字經》、《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這是聖賢佛菩薩講的,這才正確!我們來學這個,對我們學佛才有幫助。(Need to learn three roots)

圖片
【現在學佛了,要補習三個根】 「佛告訴我們,十善展開就包含一切善法,十惡一展開包含一切惡法,我們如果有這三個根,這三個根就是標準,有一個標準在。」 🪷🪷🪷 悟道法師: 以前是讀了中國文化才學佛,現在是先學佛再來學中國文化,這就是家師常講的,他說補習,現在學佛了,要補習三個根,《弟子規》、《太上感應篇》、《佛說十善業道經》這叫補習。 這個功課實際上我們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第一福,具體的做法就是這三個根。 這三個根,儒家《弟子規》就是淨業三福第一福,前兩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句具體的做法。 如果沒有讀《弟子規》,以前常常聽家師說淨業三福,不知道怎麼做?要怎樣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要從何做起?怎麼做?不知道。 《弟子規》就講得很詳細,我們沒有學習就不知道怎麼做。 「慈心不殺」,具體落實在道家《太上感應篇》,講因果教育,不殺生。 現在的人怎麼殺生那麼多?他不知道因果,如果知道因果的人,自然就不會造這個惡業。 《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告訴我們,地藏菩薩說「若遇殺生者,說宿殃短命報」,多病、短命的業因是從殺生來的。 我們如果想要不短命、不多病,要身體健康長壽,你就不能殺生。 這就講到因果,因果很現實,講利害得失,你造什麼因就得什麼果,所以是因果教育。 十善業,修十善業具體做法就是《佛說十善業道經》,這也有講因果,也有講到大小乘修學佛法的理論,也是大小乘佛法、人天乘佛法最基本、最基礎的就是十善業。 所以佛告訴我們,十善展開就包含一切善法,十惡一展開包含一切惡法,我們如果有這三個根,這三個根就是標準,有一個標準在。 過去蔡老師講《弟子規》,他說這三個根就像照妖鏡,這三個根就像一面鏡子,你拿來對照,社會上這些人,他腦子裡在想的,他嘴裡所講的,他講出來那些話,身體做出來那些動作,你用這三個根去對照,他是善還是惡就很清楚了。這都不用辯,不用爭辯,以聖賢佛菩薩的標準才是正確的。 你聽第四台講的都是胡說八道,所以這些人都被第四台教壞了,不但一般世間人,連淨宗的同修也被第四台洗腦洗到頭暈,不聽佛菩薩的,聽那些人胡說八道,說那是名嘴,這就是愚痴,你去聽那些人講的,聽到最後,本來有智慧聽到變沒智慧。 要聽誰說?要聽祖先說。 祖先在哪裡?《弟子規》、《三字經》、《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這是聖賢佛菩薩講的,這才正確! 我們來學這個,對我們學佛才有幫助。 恭錄自 常禮舉要(第...

【惜福】行善積德,布施不貪。 如果孩子沒有福報,長大了走出去,做什麼事情都很難成功。別再給孩子買貴的吃穿用,知道真相你會害怕!(if you know the truth)

圖片
【惜福】行善積德,布施不貪。 如果孩子沒有福報,長大了走出去,做什麼事情都很難成功。 🚫 別再給孩子買貴的吃穿用,知道真相你會害怕! 每次逢年過節,很多人會給小朋友買很貴重的衣服,玩具。 要不就買許多補品,害怕孩子營養不良。  我們常常覺得,孩子一出生,能養大是靠父母的本事在養他長大。  其實不是的,很多人說實話, 與其說是養孩子,不如說是損害孩子的福報。 孩子在十六歲之前,用的都是先天的福報,是前世的福報。  不要覺得當父母的掏錢出來,就用父母的福報。  不是這樣子的,誰在使用,用的是誰的福報。  一個小孩子,不到三歲,給他買貴重的衣服,很好的營養品,這也是損害他的福報。  所以很多人越長大越沒有福報,一部分是父母幫忙損掉的。  孩子能成長,靠的是福報,長的健康與否,也是福報。  父母都很健康的,生個孩子病歪歪的也有,這個怎麼講。  所以就是孩子的福報問題。  那福報要靠什麼培養,病歪歪的孩子,營養品能吃好嗎?  其實不是的。 都不行。  那什麼最有用?  福報。 福報小的人,一出生就是病歪歪的,不是營養不良。  我們常常講一句話: 人的色身的健康,胖瘦,都是由福報決定的。 但現在的父母,不懂得愛孩子,覺得在孩子身上花越多的錢,就表示對孩子越疼愛。 豈不知,這就是損孩子福報的方式。 孩子從懵懂,到還沒成家,福報就被損的差不多了。  那以後怎麼辦呢? 有句話,窮人小孩早當家。窮人因為窮,從小就要努力工作,幹活也是培養福報的方式。 所以看過許多富翁, 包括 王永慶 , 李嘉誠 , 曹德旺 , 都是窮人起家的。  很少看過富人能起家出富人的。  富人無形中,損了太多福報了。 所以你想, 一味的消耗,天大的糧倉都有吃光的一天。  南懷瑾 說, 以前許多富家小姐,吃饅頭都要把皮剝掉,後來逃難時,個個都很辛苦。 這就是福報損了的結果。 如果孩子沒有福報,長大了走出去,做什麼事情都很難成功。  甚至 做人也有做人的福報 。  沒有做人的福報,就會夭折。如果因為夭折而捨報的人,下輩子很難做人。 因為做人也要福報,才能做人。 古人治家,靠的是一個字:儉。  就是要節儉,這...

南無阿彌陀佛=了生死+消業障+增福慧

敬請常念 南無阿彌陀佛

▶決定一生的關鍵字 標籤

三學1 三家1 三寶1 三布施致富增福慧1 三無漏學2 三皈1 三福田1 上師1 不動心1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1 不可思議3 不思議業1 不殺生1 不生不滅1 不知道1 不肯改過就是凡夫1 不能1 不譏他過2 世間1 中國1 中招1 久病不癒1 了凡先生1 了生死2 五常1 五福臨門1 五逆十惡1 1 人來是空人走也是空1 人命無常呼吸間1 人性的弱點1 人棄常則妖興1 人生八苦1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1 人生就是一場戲1 人生的意義1 人生酬業2 人間福報1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1 什麼是佛教1 什麼是修行人1 仁義禮智信1 仙風道骨1 以戒為師1 以苦為師1 佛像1 佛化家庭1 佛學1 佛學名相5 佛學院1 佛教4 佛教徒1 佛教藝術1 佛教術語3 佛歡喜日1 佛法1 佛法僧1 佛法難聞1 佛的智慧3 佛眼1 佛經1 佛觀一滴水八萬四千蟲1 佛說1 佛陀1 供養2 保證1 信仰1 信佛很難1 信念1 信願持名求生淨土1 信願行1 修學三要轉忍空2 修學次第信解行證1 修定1 修福1 修福報1 修行21 修行人2 修行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1 修身法寶1 修道1 修道難1 做人1 做人做事的道理1 傳奇1 傳統1 僧寶1 儒家1 儒教1 儒釋道1 充滿法喜1 八識田1 六如1 六念1 具足1 冤冤相報1 冥冥之中1 別人不善與我何干?2 劉素雲老師1 功夫1 功夫成片1 功德2 功課1 功過簿1 努力1 十善1 千萬不要1 千萬不要自己欺騙自己1 千金難買早知道1 1 南懷瑾先生1 南無觀世音菩薩2 南無阿彌陀佛3 印光大師文鈔3 吃素1 合一1 吉祥日1 同名同生1 同名神同生神1 吸引力法則1 命中注定2 命運2 命運完全掌握在自己手裡1 咒語1 問題1 善導大師1 善知識7 善終1 四依止1 四句偈1 回報1 因果2 因果十來偈1 因果定律1 圖文轉載1 在家修1 地獄2 執著2 報應1 境界2 增福慧1 2 夢參長老2 夢境2 大乘佛法2 大佛頂首楞嚴經2 大德1 大雄寶殿1 天上不會掉餡餅1 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1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1 天地君親師1 天堂1 天神1 太平日子1 如何1 如是觀1 如果1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1 妄想1 媽祖1 孔子1 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1 1 孝親尊師1 孝道1 學佛14 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2 學佛最大的一個目標是了生死1 學佛答問1 學問1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1 學校沒有教的事1 宇宙人生的真相1 宇宙法則1 安樂1 宗教1 宗薩欽哲仁波切1 定中1 定弘法師2 宣化上人2 宣化上人開示2 工具1 布施1 師兄1 師父1 1 常做惡夢1 常見辭彙1 常識1 幸福美滿的教育1 廣化法師1 廣欽老和尚2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1 彼岸1 往生1 後悔1 1 心出家1 心外求法謂之外道1 心外無法法外無心1 心如止水1 心安理得1 心平氣和1 心想事成1 心理學1 心經1 忍辱1 念佛3 念佛人1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1 念佛感應故事1 念佛成佛了生死1 念頭1 思想1 恩田1 悟道法師1 悲田1 惡道1 意識1 愚癡1 感應1 感應道交不可思議1 慚愧1 慧命2 慧律法師3 懺悔2 懺悔業障5 成就2 2 戒定慧2 戒定慧三學1 戒神1 拜佛1 拜懺1 持戒1 2 掌控1 接受1 改習氣1 改變1 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1 改變命運的鑰匙4 改過就是改命1 改過自新1 放下4 故事5 敬田1 文化1 斷捨離3 斷煩惱1 早課1 星雲大師1 普門品1 智仁勇三達德1 智慧4 最大的一個目標1 最簡單的方法1 最高級的修行1 會集1 有捨才有得1 朝聞道夕死可矣1 末法1 林玄一1 林瑞碧師兄1 根本1 楞嚴咒2 楞嚴經1 業力2 業感自招1 業障2 極樂世界1 2 欺騙1 此生不能不認識的一個人1 歷史1 死亡1 毛病1 永恆1 決定一生的關鍵字1 沒完沒了1 治標不如治本1 法喜充滿2 法寶3 法身1 法身慧命1 消業障2 消除1 淨土宗2 淨士1 淨宗1 淨業三福1 淨空法師2 淨空法師語錄4 淨空老和尚1 淨空老法師1 淫心不除塵不可出1 無明1 無明習氣1 無量義1 無間地獄1 父母1 玄一5 玄一人生酬業2 玄一學佛1 玄一學佛修行5 玄一推薦1 玄一素齋養生2 玄一致富經典1 玄一識人學2 玄一讀經修定5 生死1 用功1 當成1 痛苦1 發現1 百善孝為先1 盂蘭盆節1 相信1 看破3 真善美慧1 真正的1 真正的大孝1 真理1 知過能改後不再造1 石頭1 破無明1 磨練1 祖先1 福報3 福慧雙修1 福田1 禪定1 禪語1 秘密2 種如是因得如是果1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1 索達吉堪布2 1 經典4 緣分1 練習1 習氣1 老子1 老師1 聖賢教育1 能量守恆1 自在2 自己1 自私自利禍之本源1 致富之道1 舉頭三尺有神明1 般若2 般若心經1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1 若真修道人不問世間過1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3 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1 2 苦集滅道1 菩薩2 菩薩六度萬行3 萬惡淫為首2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2 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1 蓮池大師1 蓮花1 藝術1 西方極樂世界1 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1 要真正相信佛不妄語 遇到1 觀世音菩薩1 觀自在1 觀自在菩薩1 觀音2 解決1 解脫1 訓練1 認命1 認錯1 語錄5 諸事不順1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1 諸法實相1 譬喻2 讀書1 讀經2 財神學1 走路都是踢到黃金1 起信論1 超度1 超度祖先1 輪迴1 轉變1 轉載1 迴光返照1 逆境1 這比什麼都重要1 造業1 連結1 過失1 過年1 1 道教1 邪淫是亂世的徵兆1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1 都是1 釋教1 釋迦牟尼1 里仁1 金剛種子1 金剛經2 金玉良言1 鏡子1 開悟1 開智慧1 開水1 開示2 阿彌陀佛2 阿彌陀佛語錄5 阿難尊者1 附身1 陰謀1 隱惡揚善2 集結1 雙十1 離究竟苦得究竟樂1 電腦1 順境1 顛倒1 餓鬼道1 駝鳥主義1 高僧1 高僧大德7 高僧大德開示1 鬼神2 魔王波旬1 黃念祖居士1 黃警官講故事1 黃金1 黄柏霖警官1
顯示更多

不限時間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玄一:《阿彌陀佛在心間》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一切眾生阿彌陀佛 玄一合十

海賢老和尚是阿彌陀佛再來

【在家念佛,對社會也有貢獻,老實念佛,安定和平】每月閉關一天,念佛迴向全球。玄一:學佛答問2022_0318

玄一:阿彌陀佛。防疫治本是「素齋念佛」(1)凡念佛處,疫不入境 (2)持戒是你最大的保護 (3)素食是最好的平安符

玄一:最吉祥的一句話,逢人就說阿彌陀佛。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到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玄一學佛修行:全素齋戒念佛=養生之道+致富之道+成佛之道。佛說:阿彌陀佛念佛成佛

玄一學佛修行 | Facebook

《阿彌陀佛十念法》

玄一:【三輪體空】的智慧攝受是修行、布施、供養、回向等一切法門的最高、最殊勝、最圓滿的修行境界。 三輪體空又名「三輪空寂」

玄一學佛修行 - YouTube 播放清單 Video 影音 Shorts 短視頻 自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