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念」是指佛教修行中「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這六種隨念,是從《阿含經》中流傳下來的修行方法。 當人們遇到困境、恐懼或無助時,可以透過專注於六種念來穩定心神、尋求解脫。
AI 摘要 「六念」是指佛教修行中「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這六種隨念,是從《阿含經》中流傳下來的修行方法。 當人們遇到困境、恐懼或無助時,可以透過專注於六種念來穩定心神、尋求解脫。 念佛: 憶念佛陀的慈悲、智慧、神通和功德,將佛陀作為依歸。 念法: 憶念佛陀所說的經典(三藏十二部),因為法是真理,能引導修行者證果。 念僧: 憶念僧眾已得戒定慧,能夠為世間眾生種植福田,因此應恭敬僧眾。 念戒: 憶念諸種戒律的智慧力量,能夠破除煩惱、防止惡行,並精進護持。 念施: 憶念布施的功德,布施能去除慳貪,是攝取眾生的善行。 念天: 憶念欲界、色界、無色界諸天的快樂,以及升天的因緣,但同時要了知天福無常,避免執著,唯有透過善行才能升天。 ◼️ 念(巴利語:sati,梵語:smṛti),又譯為具念、念根、繫念,佛教術語,是一種穩定的心理狀態,修行者將思想固定在某個對象上,專注的觀察它,就稱為念。 以正確的方式來修習念,被稱為正念[1](巴利文:sammā-sati,梵文:samyak-smṛti),是通往解脫的八正道之一。隨時繫念,憶持不忘,稱為隨念(巴利語:anussati),有六隨念與十隨念等法門。觀察「身」「受」「心」「法」四個主題,稱為四念住。 字義 在巴利文及梵文,念(sati)是動詞,意為「記得」、「憶起」,引伸的名詞形態為「記憶」[2],但是它也有專注、覺察的意思,英文常譯為mindfulness 或 awareness。 《清淨道論》認為,念是一種心理過程,通過不忘失的憶念,以保持思慮的穩定、不飄蕩[3]。 因為念的穩定,使得修行者可以執持(upaganha)善的念頭與行為,放棄惡的行為。 形成精進、不放逸的力量,這就稱為正念,英文常譯為right mindfulness、right thought或postive thou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