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無惡則無苦】一個人如果內心痛苦,就表示這個人的內心一定有和這個痛苦相對應的惡存在。如果一個人的內心已經沒有任何惡,那麼這個人的內心深處是不會感到痛苦的。(No evil, no suffering)
【內心無惡則無苦】
高僧慈悲地說:
「一個人如果內心痛苦,就表示
這個人的內心一定有和這個痛苦相對應的惡存在。
如果一個人的內心已經沒有任何惡,那麼這個人的內心深處是不會感到痛苦的。
因此,既然你還
常常感到痛苦,說明你內心還有惡存在,還不是純粹的善人。
而那些
你認為是'惡人'之人,未必就是真正的惡人。
一個人能快樂地活著, 至少說明這個人還不是純粹的惡人。”
https://zhuanlan.zhihu.com/p/43898306?utm_id=0
內心無惡則無苦
There is no suffering if there is no evil in one’s heart.
No evil, no suffering
沒有邪惡就沒有痛苦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 Google 搜尋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下一句才是精華:勸人別濫發善心
一個人看著可憐,過得很不如意,其實大多都是自己咎由自取。這句話說透了人性,其實這句話還有個下句,你知道是什麼嗎?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根據字面上的意思,
一個人看著可憐,生活不如意,其實大多都是
自己咎由自取,背後有讓人可恨的地方,某種程度上其實不值得可憐。
中國近代著名作家魯迅曾評價自己筆下的人物「孔乙己」,
孔乙己的人生過的悲慘,不僅吃不起飯,也沒有收入來源,還總是被別人取笑,毫無尊嚴可言,
但孔乙己平日裡,總偷人家書,還說讀書人的事能算偷嗎?
最終偷到一戶舉人家,被打斷了腿。
你說他可憐嗎?
雖然內心中認為被沒尊嚴地打斷了腳是可憐的,但他「偷東西」的行為卻是可恨的,
所以落到那個下場,也怨不得人。
而其實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還有下一句話「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每個社會新聞事件中,有人出事,大家就總是喜歡挖掘背後的原因,如一個人殺人,是非常可恨的,但探究背後原因,總會有些故事、都有不為人知的苦楚,可能小時候受到不公正對待,可能因為債務糾紛,可能生活不下去等等原因,這是可悲之苦,但也是不值得同情的。
可憐憫者 - Google 搜尋
佛說:「可憐憫者」
佛陀教育 名相簡說
◎ 《地藏經》云,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業。有些人造罪業,自己能覺悟,這是好的,還有得救的機會。有許多人造罪業,死都不承認,這種人就是佛經裡講的「一闡提」,沒救了,為什麼?自己造的過失,不知道;不承認就是不知道。所以知道自己過失,這是自覺,這是始覺,開始覺悟了,曉得過失之後才會改過。若不知道自己過失,自以為都是對的;換而言之,「改過」這個意念沒有了。一錯就錯到底,永遠就錯下去。這種人是最可憐的人,也是最可悲的人,佛經上常講「可憐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