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感應》一、因果是感應的原理。二、緣起是感應的原理。三、信心是感應的原理。四、無住是感應的原理。(Buddhism and Sympathetic Resonance)
文/星雲大師
感應,
可以說是所有宗教信徒
一致希望得到的體證。
然而感應處處有,
希求卻是不可得。
因為佛教認為
感應是自然理則的運行,是不假外求,自然而有的,若不如是,都是顛倒妄想的魔境。
說起感應,真是隨處都有,因眾生有善根感動的機緣,佛乃應之而來。
有道是:
「木有本,水有源。」
宇宙世間萬事萬物成敗得失,都有它的理則存在。
例如:
木有根則榮,根壞則枯;
魚有水則活,水乾則死;
燈有膏則明,膏盡則滅;
人有信則立,信喪則敗。
既然萬事萬物成敗得失,有無好壞,都有其必然運行的因果理則,當然「感應」也必有感應的原理法則,
然而什麼是感應的原理法則呢?
一、因果是感應的原理:
俗語說: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下什麼因,必然得什麼果,
這是絲毫不差的因果感應。
所以說:
「禍福無門,唯人自招;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又《無量壽經》雲:
「天地之間,五道分明,
恢廓渺冥,浩浩茫茫,
善惡報應,禍福相承。」
即是善惡到頭終有報的因果感應。
二、緣起是感應的原理: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的緣起法是佛教異於其他宗教之哲學、思想的最大特徵,同時也是宇宙間一切事物萬法生起、還滅的感應之一。
以有情眾生生命的流轉來說,生命不是造物主所創造,
而是由我人的一念「無明」生起,而感應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以至於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若能一念覺照,了知「緣生萬法生,緣滅萬法滅,一切萬法都是無常無我」的諸法實相,就能頓破無明,掙脫生死的牢籠。
三、信心是感應的原理:
《華嚴經》雲:
「信為道源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根。」
有信心,才能成就世出世間的一切功德。
譬如
欲獲得世間的財富,
必須要有信心的手才能獲取;
欲越過遼闊的江海,
要有信心的船才能到達彼岸;
豐碩的果實,
要有信心的根才能生長。
因此,
信心是我們的力量,
是我們無限的寶藏。
元朝中峰國師開示
修行淨土法門的行者:
「夫淨土之為教也,
仰承阿彌陀佛四十有八
大慈大悲深重願力,
攝取十方一切眾生,
凡具信心者,皆得往生。
信者信有西方淨土,
信有阿彌陀佛攝取眾生之事,
我等眾生信有往生之分。
然雖謂彌陀攝取眾生往生,
要信唯心自現,
感應道交,究竟非從外得,
如是信者,是為真信。」
即是說明信心的重要。
四、無住是感應的原理:
當五祖弘忍大師為六祖惠能講《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
六祖惠能豁然開悟:
又雲:
「於一切法不取不捨,
即是見性成佛道。」
唐朝張拙開悟詩偈道:
「光明寂照遍河沙,
凡聖含靈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
六根才動被雲遮。
斷除煩惱重增病,
執著真如亦是邪。
隨順世緣無罣礙,
涅槃生死等空華。」
所以「一念無住」
即一切功德具足,
當下即能與我人的自心本性感應道交。
──《星雲大師全集62‧佛教叢書21》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BZQn311K1/
佛教與感應 英文
(Buddhism and Sympathetic Resonance)
佛教和同情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