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一: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生命的流轉
文/星雲大師
基督教說:「信上帝得永生。」但是佛教認為,信仰佛教並非就沒有生死問題,而是要人勘破生死!
生死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即使是佛陀,也要「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
生和死如影隨形,生了要死,死了再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不已。
到底「生從何處來,死歸何處去?」
對於這個問題,一般人並不瞭解。
根據佛教的「十二因緣」說:有情眾生由於累劫的「無明」煩惱,造作各種「行」為,因此產生業「識」。
隨著阿賴耶識在母體子宮里漸漸孕育成生命體,是為「名色」;
名是生命體的精神部分,色則指物質部分。
數月之後,生命體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成熟,稱為「六入」;
胎兒脫離母體後漸漸開始接「觸」外境,並對外界的苦樂感「受」產生「愛」與不愛,進而有了執「取」所愛的行動,結果由於身、口、意行為的造作,又種下了後「有」的生命體,有了「生」終將難免「老死」,「死」又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
所以佛教說:生命的流轉,是無始無終的「生死輪回」。
生死循環,本來就是自然的道理,如宗衍禪師說:「人之生滅,如水一滴,漚生漚滅,復歸於水。」
道楷禪師 示寂時 更說得好:
「吾年七十六,世緣今已足,生不愛天堂,死不怕地獄,撒手橫身三界外,騰騰任運何拘束?」
禪者生死,有先祭而滅,有坐立而亡,有入水唱歌而去,有上山掘地自埋等等,無比灑脫。
眾生的生死決定於業力,解脫的聖者則依願力成就生命。
然而掌握生死,還不足為奇,吾人真正要超越的是念頭的生死。
禪宗有一偈說:「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吾人的意識剎那生滅變化,如《大乘流轉諸有經》說:「前識滅時名之為死,後識支起號之為生。」
我們每一時刻其實都在面對生死。
意識的生死,念念生滅,如同瀑流,唯有「無念」,才能截斷生死洪流;
若能體證緣起性空,則能「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達到生死一如,不生不死的境地。
故而《楞嚴經》又雲:「前識滅時無有去處,後識續起無所從來。」
生命不是出生以後才有,也不是死了就算結束。
死亡以後就像移民一樣,你到了另外的國家,只要你有生存的資本,只要你有功德法財,你換一個國土,又何必害怕不能生活呢?
所以死亡並不可怕,死亡之後到哪裡去才是最要緊的。
道元禪師說:「若生死中有佛,便能無生死。
若知生死即涅槃之理,便能無可厭生死,亦能無可願涅槃,自是超脫生死。」
如果我們能夠認清這個道理,斷惑證真,覺悟生死同於涅槃的道理,自然不會受生死迷惑,而能安住於超越生死的藩籬,如此,縱死又有何懼呢?
──摘自星雲大師《迷悟之間》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81336562883916/permalink/687324945618408/
玄一:生從何來,死往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