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就是注意身口意行為就是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行為主要包括外在的肢體行為、語言行為,以及內在的精神意識與起心動念。因為人的外在行為主要取決於內心,所以真正的修行主要修的是心。(True practice - cultivating the mind)
修行,就是注意身口意行為就是修行。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行為主要包括外在的肢體行為、語言行為,以及內在的精神意識與起心動念。
因為人的外在行為主要取決於內心,所以真正的修行主要修的是心。
那麼如何修心呢?
學佛就是對心最好的修練。
佛陀是證得覺悟智慧、覺行圓滿的人,
祂清楚地了知這個世間的一切真相,
因此遵循佛陀的教導來修正自己的不足,
便是實實在在的修行。
...........................................
..........
風吹過了擁有慈悲心的人,
將慈悲的力量,
吹拂到下一個人,
再吹到樹木、田野,
草木也盡染了慈悲的光輝。
https://youtu.be/R0FScrHYPHw?si=fmlyap7Ro_5Xnxzo
不要參與別人的因果,
不要擾動他人的氣數,
否則,
損耗的是自身,
你渡不盡天下人!
……………………………………………………………………
https://youtu.be/Ndb_GnPDzqs?si=oqf38tjdZU-qjeq2
佛說:如果你是真修行人,必會遇見6次“魔”!
修道要磨,磨的徹底,磨的按部就班來,磨的腳踏實地,磨掉你不該有的,磨掉你所有的稜角。人與人之間是不是有稜角?藉著這個磨啊把它磨掉,如何知道你磨掉了?當你們在磨的時候,你已經能夠心如死灰一般,心能夠坦然接受,就已經成功了。
...........................................
....................
1則 閻羅王的寓言故事,帶給你的感悟… 讀懂了,將會「改變」你的一生!
你有想過死後的世界,是長什麼樣子嗎?
據說,人死後會先進入閻王府接受審判,
在閻羅王面前,
你這一生的善行惡行都無所遁形,
有積善的人,能前往極樂世界,
而作惡多端的人,被打入地獄的深淵...
看看這則閻羅王的寓言故事,
讀懂了,你會更清楚
接下來的人生該做些什麼事。
這裡是地獄的閻王廳,
閻羅王一邊看著業鏡,一邊對男子說:
「哎,你啊,這輩子淨做壞事,
完全不懂得行善。看來該下地獄。」
男子辯稱:「原諒我吧。
太趕了,沒有時間積善呀。」
「你的意思是,
自己死得太突然嗎?那你幾歲啊?」
「六十七歲。」
「六十七?這樣的話,
你應該見過我派去的七個使者啊。」
「七個使者嗎……沒啊,一個也沒見過。」
閻羅王說了:
「第一個是眼睛。
以前什麼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但最近呢……一片昏花。
第二個是耳朶。
過去連針掉在地上的聲音也能聽得見,
近來卻連號角的聲音也聽不到了。
第三個是牙齒。
年輕的時候硬到連石頭都能咬碎,
現在是不是幾乎都掉光啦?
第四個是頭髮。
小時候像烏鴉一般烏溜溜的毛髮,
現在應該掉得差不多了,
剩下的幾根也全白了吧。
第五個是腰背。
年輕的時候,筆直的像棵椰棗樹,
現在可變得像弓一樣彎曲了。
第六個是腿。
曾幾何時穩健支撐身體的兩腿,
現在已經站不穩了。
沒有拐杖的話,
還可能會搖搖晃晃地,沒法走路。
第七個是食欲。
以前只要是放進嘴巴的東西,
樣樣都好吃。
最近則是吃什麼都不合胃口。
這下你知道這七個使者是誰了吧。
還有什麼要說的嗎?
他們可是跟了你一輩子啊。」
男子無以回應。
「你無視使者的警告,
什麼準備也沒有。
現在再來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下地獄去吧。」
※【業鏡】放在閻羅王辧公室裡,可以反映出死者生前善惡行為的鏡子。
如果今天
是人生的最後一天,
你要怎麼過?
有一種指數叫平均餘命,
是顯示同一年齡者平均還能活多少年的數值。
假設這裡有個五十五歲的男子,
根據日本「平成二十七年簡易生命表」,
這個男子的平均餘命是二十八年
(同年齡的女性大約是三十三年)。
這個數字代表了什麼意義?
並非所有五十五歲的男子
都還有二十八年可活。
這不過是個平均值,
有的可能隔年就過世了,
也有的人可以活到一百歲。
故事裡的男子,年齡不過六十有七,
當然會以為自己蒙主寵召的順序還在很後面。
沒想到等他注意到的時候,
已經來到閻羅王的跟前。
在這一則寓言裡,
把「死後的世界」分成極樂世界和地獄兩種。
生前積善的人,死後可以去極樂世界;
作惡多端者,死了就只能下地獄。
而決定此人該去哪裡的,是閻羅王。
故事的內容是在規勸世人,
除了淨做壞事的,
就連這一輩子沒做過什麼善事的,
隨著年齡增長、
離死期越近,
越是要趕緊累積善行。
死亡是人人必經的過程,
就算不知道死神什麼時候上門,
終究逃不過一死。
成熟的人都知道這個道理,
卻沒有人會想說自己可能在下一刻就不在世間。
而且這種感覺並不限於年輕人才有。
比起樂觀地認為「自己暫時還跟死亡無緣」,
用「今天可能是人生最後一天」的想法過生活,
來得更有智慧。
因為這樣能夠提升一天二十四小時的品質。
跟家人吃飯、逛商店街、
吃壽司、喝酒、喝咖啡、吃蛋糕、
打網球、去游泳池游泳、泡澡、
賞櫻、約會、看海、搭電車等等,
把每件事都想成是「最後一次」,
感受也會很深刻。
那麼,意識到自己的死亡,
又是怎麼一回事?
並不是要你整天反芻
「只要是人都會死。我是人,
所以我也會死」這種三段式論調,
活得悶悶不樂的。
而是把「今天可能是人生的最後一天」這句話
放在心底,偶爾想起它,快樂地過生活。
最後來點題外話。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肯定不認同剛才的說法。
因為對釋迦而言,人生正是苦(一切皆苦),
而地獄是這個世上一次又一次地
在各種境遇中產生的「輪迴」。
也就是說,地獄是「現世」本身,
只有跳脫「輪迴」、抵達極樂,
才是「死後的世界」。
文 / 箕輪厚介
因果論,在佛教中,是論述因緣業報運作規律的學說,佛教認為因果法則是天然存在的,不會因為人認為不存在就不作用於此人。所造之業爲因,報爲果,因和果輾轉相生,謂之「因果報應」或「因緣果報」。因果通於過去、現在和未來,謂之「三世因果」。
....................……………………………………
慧律法師開示:不要讓自己與修學佛法的關係,因為別人的問題而疏離
曾有一位居士向師父告假並說到:我以後不會再來參加任何佛堂的共修法會了……
師父:為什麼呢?
居士:在佛堂我最常看到的是,很多人在道場,卻心不在焉,有些還玩著手機,常常聽到拉家常,扯是非,有的更是顧自己!像這些全部都是假的修行人...。
師父沉默後說到:好的。但我可以請你在做這決定之前先來做一件事情嗎?
居士:師父,好,什麼事?
師父說:請你拿來一個杯子裝滿水,到佛堂的周周圍走兩圈,但不能讓杯裡的水浪出來。
她說:好的,我能做到!
過了一會兒她回來說:我已經完成我的任務了,師父
師父便問了她三個問題:
一、您剛剛有看到任何人在滑手機嗎?
二、您有聽到別人在說是非拉家常?
三、您是否有發現其他任何人的過錯,而不是真正的修行人?
她說:我完全沒有看到任何東西。因為我一心只“專注”在這個杯上了啊,這樣水才不會滴漏出來!
師父告訴她:當您來到佛堂時,您只需要專注於參學佛法,你就永遠不會看到別人的缺失和問題了!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不要讓自己與修學佛法的關係,因為別人的問題而疏離,障礙只因為一個無關的人和事,而就做出了世俗不智的決定。
你還是認為別人在傷害你,你完蛋了!
隨緣而不攀緣:只要有向外攀緣的心,再大的善法都救不了你!
總有些你幫不到的人
為什麼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事?
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
有沒有生死是你自己決定的,心住外境,你的生死業力會比一般人強!
..................................
.............
《金剛經》中,
最有靈性的三句話,
若能悟透,瞬間開悟。
第一句: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第二句:
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第三句: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三句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那就是凡事別太當真,
遇事別太執著,
該來的總會來,
該失去的留不住,
只要不執著,活在當下,
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生命只是一個過程,
每分每秒都在享受這個過程,
好也可,壞也罷,
認真對待身邊人和事,
積極應對每一個問題。
愛親人、愛朋友,愛自己,
人的出生是不公的,
成長過程中的得失是自己修的,
公平的是每一個生命的結局都一樣!
人生百年,
無非是一場體驗,
做事要想開看淡,
做人要惜福隨緣,
學會享受當下,
才是最好的活法!
..................................
..................
佛門有句話: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十分的頗有禪意,這是禪宗參話頭,這話是順治皇帝的公案;這句話也在佛教電影《達摩祖師》
未曾生我,誰是我?
生我之時,我是誰?
達摩祖師
禪宗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對南印度國的三王子說:「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後來這位王子出家,成為大眾所知的達摩祖師。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這句話的禪意尚未能參透,但粗淺的來說,我們的一生中對於所有事物,其實都在找自己是誰。
在人生中,每個人的自我價值,都帶著成長過程中的經驗。「對外在的渴求。」容易成為驅使自我展現的動力。
就像你想穿上什麼樣的衣服,代表今天的你想給別人的印象,你想成為什麼角色。或許我們可以思考:是否了解要穿這身衣服?是否明白穿這身衣服所代表的涵義?是因為美麗的衣裳可以獲得別人美好的讚美,還是堅持「把一個人的穿著,當作這一個人就是誰」的觀點?
生命是一場自我探尋的故事,你的存在是成為自己散發出來的光,不需要追求外在的光芒,而是點燃內心的覺醒,知曉自己獨一無二。
……………………………………………………
https://youtu.be/FTyEUPsy080?si=ST_iKZBhD3ZQY9Kx
…………………………………………………
弘一法師說:
凡是負能量的東西,都不要去回應,回應就會與之糾纏,糾纏就會受其損耗,只要內心不接應,它所有的惡念都將原路返回,所以一句都不要回應,要聚集正能量,少在爛事上糾纏,少為不值得的人生氣。遠離那些只想佔便宜消耗你的人他們不配擁有你的好。
...............................
..................
有智慧的人不會和不同角度的人爭吵
【與夏蟲不可以語冰】
有一天,孔子的一個學生在門外掃地,來了一個客人問他:「你是誰啊?」
他很自豪地說:「我是孔先生的弟子!」 客人就說,「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請教你一個問題?」
學生很高興的說:「可以啊!」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麼奇怪的問題吧?
客人問:「一年到底有幾季啊?」
學生心想,這種問題還要問嗎?於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搖搖頭說:「不對,一年只有三季。」
「哎,你搞錯了,四季!」
「三季!」
最後兩個人爭執不下,就決定打賭: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學生磕三個頭。如果是三季,學生向客人磕三個頭。
孔子的學生心想自己這次贏定了,於是準備帶客人去見老師孔子。
正巧這是孔子從屋裡走出來,學生上前問道:「老師,一年有幾季啊?」
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說:「一年有三季。」
這個學生快嚇昏了,可是他不敢馬上問。
客人馬上說:「磕頭磕頭!」
學生沒辦法,只好乖乖磕了三個頭。客人走了以後,學生迫不及待地問孔子:「老師,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麼說三季呢?」
孔子說:「你沒看到剛才那個人全身都是綠色的嗎?他是螞蚱,螞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從來沒見過冬天,你講三季他會滿意,你講四季吵到晚上都講不通。你吃虧,磕三個頭,無所謂。」
這個故事不管是真是假,對我們都非常管用。只要你會用,你可以多活十年!
我有很多朋友聽我講了這個故事後,變得很開心,碰到都跟我說,以前看到那些不講理的人會生氣,現在不會了,心想那是「三季人」,就不往心裡去了。
對任何人任何事,當你要發脾氣時,當你情緒很不穩定的時候,你就想那是「三季人」,是「三季人」做的事,馬上就會心平氣和了。
這個世界上「三季人」太多了,越是不懂的人,講話聲音越大,說的更直接些,凡是聲音最大的人,往往就是最不懂的人。如果真的懂,講話聲音那麼大幹什麼呢?
後來我們讀《莊子》的話,才明白「夏蟲不可以語冰」。
你跟夏天的蟲講什麼冰?那是你糊塗!
那這不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嗎?
你如果問孔子,孔子一定說本來就這樣,你見人不說人話,那不是鬼話連篇嗎?萬一有一天你真的碰到鬼,你不講鬼話,又怎麼溝通呢?
這絕對不是投機取巧,而是隨機應變。
……………………………………………………………………
想獲得「永恆的快樂」,你該如何調整自己的生活?
《乞丐與國王的故事》
如果你問生活周遭的人們:他們生活中想要什麼?你會聽到一面倒的答案──快樂。雖然我們都有廣泛的特定答案,快樂卻是我們最想要的,但它也是大部分人最不了解的。
不論動機為何,我們在生活中所做的大部分事情,終極目的都是為了使自己快樂。然而,我們經常用錯誤的方式取得,快樂不是像我們想像的那樣發生。
那快樂在哪?該怎麼讓它發生
乞討碗的故事
一天早上,國王走出皇宮,遇到一位乞丐,問他:「你要什麼?」乞丐笑著說:「你說話的方式,好像你能滿足我的欲望!」國王不悅,答道:「我當然辦得到。你要什麼?」乞丐警告說:「在承諾任何事情之前,請三思。」
這不是普通的乞丐,而是國王上輩子的主人,曾在上輩子承諾:「我會在下輩子試著點醒你。這輩子你錯過了,但我會再來幫助你。」
國王並沒有認出老朋友,堅持說:「我會滿足你開口要求的任何東西,因為我是有權有勢的國王,能夠滿足你任何欲望。」乞丐說:「欲望很簡單。你能裝滿這只乞討碗嗎?」「當然能!」國王邊說邊指示大臣:
「用錢裝滿這個人的乞討碗」。大臣照辦,但是當錢裝進碗裡,卻消失不見,於是他裝進更多,但一進去,都不見。乞討碗依然空空如也。
這件事傳遍整個王國,引來一大群人圍觀。國王的威望和權勢岌岌可危,於是告訴臣子:「就算失去王國,我也在所不惜,絕對不能被這名乞丐擊敗。」他繼續將他的財富倒進碗裡。鑽石、珍珠、綠寶石,他的金庫愈來愈空虛。
可是乞討碗像是無底洞,倒進去的每一樣東西立刻不見!最後,群眾寂靜無聲,國王癱軟在乞丐腳邊,承認失敗。「你贏了,但是在你走之前,請滿足我的好奇心。這只乞討碗到底有什麼祕密?」
乞丐謙卑地回答:「沒什麼祕密。它只是用人的欲望做成的。」
我們最大的挑戰之一,是確保生活目的不會成為一只乞討碗、一個欲望的無底洞,不斷尋找使我們快樂的下一樣東西,那是注定要失敗的。
積攢財物的目的,應該是期望從它們帶來愉悅。然而,取得金錢或我們想要的某種東西,並不會帶來持久的快樂。
如果缺乏「大格局」的觀點,就很容易掉進不斷追尋成功的境地。因為一旦得到想要的,快樂遲早都會消退,我們很快就會習慣已經擁有的東西,甚至最後因此感到厭倦,於是又再想方設法取得新東西或做新事情。
更糟的是,我們甚至可能不會停下來或放慢腳步,享受已經得到的,因為我們會自動追尋其他東西。
快樂發生在實現「目的」的路上
曾經擔任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理事長的馬丁.賽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相信,有 5 個因素對我們的快樂有貢獻:正面的情緒和愉悅感、成就、人際關係、融入(engagement)和意義(meaning)。
他相信,其中以融入和意義最為重要。更融入我們所做的事情當中,設法使我們的生活更具意義,是尋找持久快樂最穩當的方式。當我們每天的行動能夠實現更大的目的,就會出現最強而有力和最為持久的快樂。
從見過大風大浪的企業家到中學學生,我教過許多人如何建立財富,每當我問:「你想賺多少錢?」便會得到各式各樣的答案,但數字通常相當高。我問:「你怎麼會挑這個數字?」便經常聽到熟悉的答案:「不知道。」我接著問:「你能告訴我,你怎麼定義財務富有的人?」我得到的數字總是從一百萬美元起跳。
當我問他們如何得到這個數字,他們通常答說:「聽起來好像是很多錢。」我這麼回答:「是很多錢沒錯,卻也不對,這要看你用錢去做什麼事。」
要成為財務富有的人,你必須有生活目的;少了目的,你永遠不知道何時擁有夠多的錢,而且永遠無法在財務上富有。
如何找到「目的」?
1. 發現你的大哉問
問問自己什麼事情鞭策你,以發現你的目的。什麼事情促使你早晨起床,並在你感到厭倦和懦弱無力時,督促你繼續走下去?這是讓我們對生活感到振奮的原因,也是你正在做所做事情的原因。
當你自問:「我在生活中能做哪一件對我和世界最有意義的事,做了之後,其他每一件事就會變得比較容易,或者不必做?」就是你正在將「目的」帶到生活的重要過程。
2. 缺少答案時,選個方向
「目的」聽起來可能相當沉重,但不必如此。只要想著你希望生活成為什麼樣子的「一件事」,而不是其他事情。設法寫下你希望達成的事情,然後描述你將如何做。
選定一個方向,開始往那條路跨出步伐,看看自己喜不喜歡。時間會使你看得更清楚,如果你發現並不喜歡,隨時可以改變心意,因為那是你的生活。
取得永久快樂的秘訣,是「有目的」的生活
目的是產生力量的最直路徑,也是個人實力的終極來源,包括堅信的實力和不屈不撓的實力。要取得卓越成果,得先知道什麼事情對你重要,並每天採取行動去做那些事情。
當你的人生有明確目標,情況就會更快變得清楚,使你更加堅信自己的方向,這通常會使你更快做成決定。當你更快做成決定,往往也會是率先做出決定的人,最後能夠做出最好的選擇。而當你擁有最好的選擇,就有機會得到最好的體驗。這就是為什麼,一旦知道要往哪裡去,便有助於邁向生活會帶給你最好的可能結果和體驗。
目的也會在事情不順遂時幫助你。只要知道自己為什麼正在做某件事情,可以鼓舞和激勵你,流下更多必要的汗水,在處境每況愈下時持之以恆。
目的將會提供終極的黏著劑,幫助你堅持走在設定好的路徑上。當你所做的事情符合目的,你自然會覺得生活有美好的律動,靠雙腳走出的。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128872154899761&substory_index=1128872154899761&id=100089258965451&mibextid=RtaFA8
真正的修行是修心 英文
(True practice - cultivating the 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