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修行?修行,由字面上的解釋,可以是「修正自己的行為」。那麼,什麼是行為呢?為什麼行為需要修正呢?要怎麼去修正呢?修正之後會產生什麼結果呢?這些都要弄清楚。
學念 明倫月刊
修行,由字面上的解釋,可以是「修正自己的行為」。
那麼,什麼是行為呢?為什麼行為需要修正呢?要怎麼去修正呢?修正之後會產生什麼結果呢?這些都要弄清楚。
十善業轉惡行
第一,什麼是行為?我們的行為通常有吃飯、睡覺、工作、聊天、開車、走路、讀書、看報、喝茶、唱歌,乃至於殺人、放火、打架、罵街都是行為。在佛法上,行為指的是「業」,梵文叫羯磨。就是身體的屈伸、口的言語、心念的思考等叫業。
為什麼行為要修正呢?因為心中起了念頭,身口就依心的發動造作行為,這就是造業。如果造了善的業,就會有快樂的果報出現,造了惡業就會有痛苦的果報出現。造不善不惡的業,果報就沒有苦樂之別。為了避免痛苦,求得快樂,因此,要將惡的心念、行為去除,所以說「行為需要修正」。
第二,要怎麼修正呢?首先,要知道那一些行為是惡的,會帶來苦果,那一些是善的,會帶來樂果。換句話說,要明了善惡是非,有個標準,才有取捨的依據。
以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正遍知的佛眼所見,知道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瞋、邪見,這十種業會帶來未來下三惡道的果,因此這十種業是惡業,必須去除,去除這十惡業叫做「修十善業」。
第三,修正之後,會有什麼結果呢?本來,造十惡業的人,現世的身心不安,來生會落入三惡道。修正之後,日常生活安穩,來生生於人中或天上受人天中的快樂。
修道品求解脫
佛是覺者,知道世間一切事理的真相。他告訴我們,只做到以上的行為轉變仍然不足。因為人中天上還有苦存在,縱然常生天上,前世造的惡業(宿業)無量無邊,天上福報享盡,來生還是會輪迴入六道中受苦。
受苦之時,由於智慧沒有了,又造惡業,更受大苦。所以,要解決這個問題,根本的方法,必須脫離六道輪迴。換句話說,只造十善業仍然不足,必須修習、造能解脫的業行。這些行為有「三十七道品」,合起來即三學「戒、定、慧」。
凡夫,初修五停心觀:「不淨、慈悲、因緣、念佛、數息」,這就是修禪定。五停心觀修成,入於禪定後,修「四念處觀」,先修別相念處,再修總相念處,伏住煩惱不令生起,入煖位,頂位,忍位,世第一位,這四位稱為「內凡」(佛法內的凡夫)。
然後斷除三界見惑,見真諦理,名為見道位,又名須陀洹果,這是聖果之初。後再修行,逐漸斷除思惑,入於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證阿羅漢果之後,生死根斷了,因此阿羅漢叫「無生」,又叫「無學」,所作皆辦,不再入六道輪迴受苦,名為得涅槃。此時名為有餘涅槃,去世後叫入無餘涅槃。
佛的遺言:佛涅槃後,比丘以戒為師,依四念處而住,就是脫離輪迴苦的修行重點。佛在《法華經》中又告訴舍利弗等羅漢,證羅漢不是真正的寂滅,真正的寂滅是成佛。(因為成佛才是真正脫離了分段、變易生死之苦,滅了一切妄念,究竟的離苦得樂。)
究竟成佛之道
要證得佛果,要修「施、戒、忍、進、止觀」五法,修習信心。待信心圓滿,發菩提心,入初住位,從此不退轉。經過十住、十行、十迴向,一大阿僧祇劫的時間,入初地。再經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入證八地。八地以上,再經一大阿僧祇劫證得佛果,才是真正的圓滿。
所以說,我們學佛的人,所需要學的就是要轉變以往的行為,造十善業,修三十七道品,修施、戒、忍、進、止觀五法,才能由凡夫慢慢的脫離輪迴苦,最後成佛。
此等成佛解脫法,有很多人修不成,今生脫離不了苦海。因此之故,阿彌陀佛在無量劫前,身為法藏比丘時,就為菩薩和我們這些可憐的凡夫發了四十八大願,攝我們念佛的人,生到極樂世界。
從此永離三界苦,在那裡修三十七道品,修五法,修六波羅蜜多,一直到成佛。這就是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我們應感念彌陀悲願,努力念佛,不辜負阿彌陀佛的大願,更為自己尋找一條脫離生死苦海的出路。
用佛法轉變行為
總結以上所說,我們學佛的種種修行,可以用「轉變行為」一句話來說,以前殺生偷盜等惡業,知道了之後,不再做了。以前處處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現在要發菩提心,願度一切眾生,要幫忙別人,要去除損人利己自私自利的行為。以前不知道要念佛,現在知道念佛是成佛的一條修行之路,要念佛了。
簡單的說:「我決定要修行了」,經典教我們要去除貪瞋癡,我們遇到喜愛的東西,心中提醒自己:「不要貪心!」但是,心卻依舊老樣子起貪心,制止不住。
提醒自己不要生氣,瞋恨心卻照常生起。經中教我們要隨喜別人的功德,見到別人學問、功夫比我們好,依舊起嫉妒、排斥的惡念。想念佛,卻念不來,為什麼呢?
因為無始以來,我們的心控制著身口,這個心又長期隨著貪瞋癡慢等煩惱跑,我們控制不了這個心。不但控制不了,還因煩惱的緣故,引發了身口的惡業。
所以,要修行,首先要想辦法控制住這個心,要它聽我們的去做,而不是我們聽它的。訓練它,訓練到我們要心專注,住於某一件事時,它就會聽話,乖乖地停在那兒不動。
如果能夠如此,就可以「前念起惡,能止後念,令其不起」,不但惡業不會再造,了生死、成佛都不難達成。《佛遺教經》中,佛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又說:「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汝心。」
聞思以修念佛
真正的修行,不管大小乘,所指的重點都是修止觀,《法華經》中釋迦牟尼佛說,他成佛度眾生的功德,都是從止觀而來的,戒則是修止觀的基礎。要修止觀,必須透過聞思才能明白道理,知道正確的方法,否則就是盲修瞎練,輕則走錯路浪費時間,重則生邪見造惡業,入三途中受苦。
研討經論,聽就是聞法,討論就是思惟,作為修行的預備,正修則是念佛。念佛不一定要修成三昧,能誓願深切專注一心,命終時正念不忘,即可生淨土。往生之後,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作我們的善知識,還是修止觀(或三十七道品、六波羅蜜多)。
換言之,淨土法門的修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持五戒、修十善業、發願念佛求生極樂世界。(這必須要永遠記住不忘,每天依此修行。)
https://www.facebook.com/1338637338/posts/pfbid02Q3dhZBfP8KMq9HCLTAxfJru5TUN78CSzNPScJJq7Tpaf6tbkWqH9pQB1geaKGEfRl/?mibextid=Nif5o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