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本來面目就是「明心見性」的「心」和「性」。「心」是智慧,「性」是佛性。一定要到心中無罣礙,心中不存任何痕跡,這時再看一看你的本來面目是誰。《涅槃經》中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
師:不思善、不思惡的人,乍看之下的確像個糊塗蟲。
沒有善惡的標準當然很危險,他很可能根據本能去做事,不管對別人、對環境會有什麼影響。
在這個世界上,不論個人、團體或全體人類,都需要善惡的標準,怎麼可能不思善、不思惡呢?
這裡的「不思善、不思惡」是從禪宗修行的立場來說的。
當六祖從五祖弘忍得到法的傳承之後,五祖勸六祖到南方隱匿起來,否則可能有人對他不利,六祖於是帶著衣鉢到了大庾嶺。
當五祖的門下發現法已經傳到嶺南去了,很多人就動身去追。
其中有位曾任將軍的出家人叫惠明禪師,追上了六祖,六祖遂把衣鉢放在大石上,自己躲在草叢裡。
惠明看到衣鉢,心中產生反應,大叫:「我不是為衣鉢而來,是為求法而來。」
六祖聽到這句話,受了感動,從草叢裡出來對惠明說:「在不思善、不思惡的情況下,什麼是你惠明上座的本來面目呢?」
這個本來面目就是
「明心見性」
的「心」和「性」。
「心」是智慧,
「性」是佛性。
一定要到心中無罣礙,
心中不存任何痕跡,
這時再看一看
你的本來面目是誰。
《涅槃經》中說,
一切眾生都有佛性,
人人都可成佛。
人本來具備的條件
跟佛完全一樣,
所以叫本來面目。
如果常常有善、有惡、有好、有壞,心中始終被這觀念所混淆,就會愚癡而沒有智慧,唯有不思善、不思惡,才能明心見性。
這兩句話使惠明當下就開悟了,後來有好幾位禪師叫弟子照著這兩句話去做,也蠻有用。
其實善與惡要分層次,一般人必須有善、有惡的區別,如果不思善、不思惡,一定會對社會產生困擾。
至於對修行人或個人修養來說,嫉惡如仇或太執著於善都不太好。
真正的灑脫自在是在善惡之上,這才是最究竟的最高境界。
聖嚴說禪 聖嚴法師著
不思善 不思惡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87&cid=160&page=10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1110910917/posts/5086378654742448/
這個本來面目就是「明心見性」的「心」和「性」。「心」是智慧,「性」是佛性。一定要到心中無罣礙,心中不存任何痕跡,這時再看一看你的本來面目是誰。《涅槃經》中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