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一:修定、開悟、見性。 Zen Buddha Amitabha
漢學教育的理念是:
一門深入 長時薰修
目的是得三昧
(回歸自性本定則生智慧)
教學方法是:
讀書千遍 其義自見
目的是開悟(明心見性)
開發自性本具之智慧德相
(華嚴經云
一切眾生 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謂之 內明 內學
學者必具之善根:
五倫 五常 四維 八德
三福 四弘 三學 六度
學者必具之福德:
老實 聽話 真幹 真誠 清淨 恭敬
(印光大師云:
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
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總是從誠敬心中求)
才是真實學問
落實身行言教
基本課程:
弟子規(倫常教育)
太上感應篇(因果教育)
十善業道經
沙彌律儀
漢字(說文解字)
文言文(百篇)
漢學課程
第一個十年 培育師資:
依群書治要所依之六十六部原典為主
學人任選一種 讀誦三千遍(戒定根基)
以期其義自見(開悟 見性)
悟後再廣學多聞 成就真實之後得智
十年之後 師資圓足 正式開辦 治要大學
為國家社會 為全人類培育聖賢君子人才
落實繼絕學開太平之本願也
人性本善 眾生本來是佛
教學終極目的 就是
教人回歸自性 成聖成佛而已
行道才見真理 悟道才生智慧
做到能度眾生 了道才是聖人 才名佛陀
天地歸仁能立人 真誠為人能扶人
慈悲忍讓能勝人 三界通達能幫人
陰陽協調能做人 違逆倫常不是人
感謝恩人 原諒仇人 幫助苦人 救濟窮人
調伏狂人 啟導愚人 感化惡人 鼓勵善人
警策懶人 醒覺迷人
https://ft.amtb.tw/dv.php?sn=JI21-714-0001&lang=zh_TW
佛法則不然,佛法需要你把事實真相全都搞清楚,你的信心就建立了。
所以佛法不要迷信,不教人迷信,它教人是破迷開悟,它教人要成就智慧。唯有智慧才能夠破除迷惑,才能夠相信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
https://ft.amtb.tw/dv.php?sn=01-001-0001&lang=zh_TW
信因,因是因地,有因才會有結果。散亂持名,都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作祖的種子,何況專心持名,何況一心不亂,怎麼會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信因。信果,深信西方世界環境殊勝,親教師是阿彌陀佛,同學都是諸上善人,老師都是十方世界諸佛菩薩。所以到那個地方,果報很容易就成就,不是個難事情。在我們這個世間最苦的,沒有好老師,沒有好同學,沒有好的修學環境,苦在這個地方。在本地還有些法師在這裡講經說法;在別的處所想求個法師來講經說法,很難。那法師比起菩薩差得太遠,菩薩比佛又差得太遠了。所以你要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給你講經的那些法師都是諸佛如來,這是我們應該要相信的。
所以永明延壽大師說,
「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老師好!《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告訴我們學佛的第一個條件,就是「明師受戒」。諸位想這個明師,還有哪個老師能比得了阿彌陀佛?還有哪個老師能比得上十方諸佛?觀音、勢至都是古佛乘願再來的,這是第一流的明師。西方極樂世界處處都遇得到,我們這個地方想遇到一位很不容易,遇到了必定成就。
https://ft.amtb.tw/dv.php?sn=01-001-0004&lang=zh_TW
在比丘第一個意思是講乞士,
乞是乞食,是個有學問、有道德,
我們中國人講的是乞丐。
但是當他證了果,
就是佛給我們所說的,
他是人天福田,
所以他也就是應當接受大眾的供養。
大眾供養他,這是增福,
我們一般人講的培福,
這個意思是有相當的深度。
前面我們在介紹人題的時候,
曾經跟諸位說過,
賢人乃是國家之寶,
而大阿羅漢不但是賢人,
而且是聖人,當然是國家之寶。
我們能夠供養他,能夠將他留住,
為我們這一個地方教化眾生,
使我們這一個地方的大眾
都能夠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這是我們應當要供養他的,
道理就是在此地,所以稱之為應供。
https://ft.amtb.tw/dv.php?sn=01-001-0006&lang=zh_TW
如果證得事一心不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生方便有餘土。所謂方便是講你修學的法門,所謂有餘,就是你的無明煩惱還沒有斷盡。只斷見思煩惱,塵沙、無明還在,所以叫有餘。它這裡頭的穢淨怎麼說?我們就小乘境界來講,「析空拙度證入者」,這叫穢。析是什麼?分析空。像我們講一切物質把它來分,一分為二,二分為四,這樣的分析,分析到最後,恍然大悟萬法皆空,這樣的把煩惱斷盡。見思煩惱斷盡了,從這個地方證入一心的,這是事一心,是個很笨的辦法,這叫穢。
「體空巧度證入者淨」,這來得快,悟性高,一聞他就開悟,所謂當體即空,用不著分析這麼麻煩,當體即空比析空拙度要巧得太多了。
這就是說方便土
裡面智慧高的、智慧低的,
方法善巧跟方法笨拙,我們來說淨穢。
https://ft.amtb.tw/dv.php?sn=01-001-0007&lang=zh_TW
【其國眾生。無有眾苦。
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這節經文完全是就能受用人而說的,在經文裡面我們首先要了解,『眾生』是什麼意思?『眾苦,諸樂』,這是相當緊要的,一定要詳細的說明白。「眾生」是能受用的人,「等覺以下皆可以名」,等覺以下都可以用這個名;換句話說,佛與眾生,這是對等而稱的。
這個眾生的本義,在這個地方,
「眾緣和合而生起之假相,曰眾生」,
這個希望大家要注意到。
因為在佛法裡,這一個名詞用得太多了,非常的廣泛,我們要曉得它本來的意思,以及它引申的意思。它的本義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假相,由此可知,情與無情都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假相。
它引伸就是眾多的意思,我們現在常常講到眾生,概念裡面都是以為芸芸眾生,很多的人,稱之為眾生,這是引伸的意思,在經論裡頭用得也相當的普遍。
可是如果我們要不明瞭它的本義,
只知道引申的意思,
那是決定不夠的。
為什麼?
沒有辦法破煩惱執著,
沒有方法破迷開悟。
諸位曉得佛法的修學,無論是哪一宗、哪一派,無論是哪個法門,都是以破迷開悟為目標,所謂是殊途同歸。
經上常說的「方便有多門」,
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無邊法門;
「歸元無二路」,
總是斷煩惱、見真性,
也是本經裡面所說的「一心不亂」,
總是以這個為歸宿。
佛門常常稱呼人稱眾,譬如一個寺院裡面,我們要去請教人家,你這個寺院住了多少人,這種說法,在我們聽起來沒錯;可是在佛法上則不然,佛門裡面一聽,就曉得你是個外行人。如果你要問他,你這個寺院裡住了多少眾,他一聽,你是很內行的。這樣的稱說,其用意破我執,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你這個寺院裡面住了幾個眾緣和合的假相。如果說是問住了多少人,你就會著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會著相,這種稱呼是破執著的稱呼。一個人也稱眾,一個人他是四大五蘊眾緣和合的假相,所以我們曉得眾生的本義,才能夠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
由此可知,佛門就在術語上,都是誘導我們破迷開悟。這一個名詞術語用意如是,所有的名相無不如是,都是提起我們觀照功夫而施設的。
https://ft.amtb.tw/dv.php?sn=01-001-0008&lang=zh_TW
近代的倓虛大師,這是前幾年圓寂不久的,他在沒有出家之前做居士,八載寒窗讀《楞嚴》,他敘說他自己一部《楞嚴經》他念了八年。
在他傳記裡頭有一章,
「八載寒窗讀楞嚴」,
他出家之後成為天台宗的祖師。
所以諸位如果要修學,先要找一個好老師,依靠他;選定一個法門,一生專攻一部經。
專攻一部經不是說其他的經你都不必看,都不要去聽了,不是的。你可以看,可以聽,那叫助修,前面不是講過嗎?五根、五力裡面講過正道、助道。
譬如說無盡藏比丘尼她的正道,正修的道是《大涅槃經》,助修的就是其他的一切法門,那是幫助她的。法達禪師正修的是《法華經》,以其餘的經論做為助修,道理我們一定要懂。我們念佛人選擇《彌陀經》為正修,這部經我們要不間斷的去讀誦它。法達禪師念《法華經》三千遍,《法華經》長,比《彌陀經》長得多了。
我們如果能下定決心,將《彌陀經》念三萬遍,或者是念上十萬遍,有這樣的基礎不怕不開悟;換句話說,一心不亂不求自得。
為什麼?水到渠成,功夫到了。所以解要依靠一部經論,行要依靠一個法門,這在擇法裡頭非常的重要。
https://ft.amtb.tw/dv.php?sn=01-001-0012&lang=zh_TW
三寶最重要的是自性三寶,也叫做一體三寶,這是頂重要。「佛法僧」簡單的解釋,佛是覺悟的意思,所謂是「覺而不迷」,這是佛。法是「正而不邪」,正是指正知正見,不是邪知邪見;正知正見現前,邪知見自然就斷滅了,自然就消滅了。僧是清淨的意思,所謂六根清淨,一塵不染,就是「淨而不染」。
這在佛法修學是屬於根本法,學佛的人可以說從初發心一直到無上道,也就是成佛,決定不能夠離開這三條。這三條稱之為寶,它有大利益、有大的用處,能夠幫助我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能夠幫助我們斷一切煩惱,出離生死苦海,而證得大菩提、大涅槃,絕不是世間任何寶物所可以比擬的,這是稱之為「三寶」。
https://ft.amtb.tw/dv.php?sn=01-001-0014&lang=zh_TW
煩惱能夠控制得住,漸漸平息,我們的菩提心還要提升,提升到「明心菩提」,明心菩提就是我們一般講開悟。伏心菩提還沒開悟,伏心是得定,得念佛三昧。
明心是開悟,「明瞭一心即諸法實相」,你念佛已經念到一心不亂。一心就是諸法實相!所以這個位次上,是從事一心而到理一心不亂。
禪宗裡面常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到這個時候自己因為煩惱伏住之後心地清淨。清淨心中起觀照智慧,照了一切諸法,我外一心,一心所現。而持名正是就這句佛號與一心完全相應,所以他能夠明暸諸法實相。
https://ft.amtb.tw/dv.php?sn=01-001-0017&lang=zh_TW
我們先來講事一心,這由淺而深,什麼叫事一心?「事一心不亂,屬於定門所攝的」。常言說因戒生定,生這個定,有定才開慧,
這個地方我提出五條綱領,
第一條這個心定了,「深信不疑」,這是指你聽到了念佛法門,聽了之後你就能相信,不但信,信得很深,真正到深信,決定沒有懷疑,這是第一層。
第二「念念相續」,正如同前面所講的,這是一心常念,常念就是念念相續。平常二六時中這句佛號能夠自然現前,這才叫做真正的念念相續。至於講打個佛七,七天,前面說過那是剋期取證,證什麼?證一心,證念佛三昧。
第三「不為內惑」,內惑就是疑,懷疑;因為你深信不疑,內惑沒有了。外境是外面的境界之所雜亂,你這個功夫純一了,內惑外境都不會亂你,不會擾亂你;換句話說,內惑、外境你都擺脫掉了,你都不取它了。
就像佛在《金剛經》所說的「不取於相」,外面一切境界相你不取;內裡面貪瞋痴慢,這五種見惑、五種思惑你也不取它,這樣才把內外一切境界統統不取。
真正「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不動就是一心,雖然是這樣的一個境界,這境界不錯了。但是「理上未徹」,就說你還沒有開悟,這個理是明心見性,你還沒到這功夫。這在理上沒有能夠大徹大悟,功夫在此地,「但伏妄,未破妄」,妄是講的煩惱你伏住了,並沒有能夠把它破除。
https://ft.amtb.tw/dv.php?sn=01-001-0018&lang=zh_TW
Zen, 禪定, 止, 修定, 如如不動,
Buddha, 佛陀, 菩提, 覺悟, 正覺,
Amitabha, 無量覺, 清淨平等覺,
玄一:修定、開悟、見性。
Zen Buddha Amitabha。